在莘縣富邦現代農業示范園,一片銀光閃閃的現代菇房里,嗡嗡作響的空調壓縮機、空氣含氧量顯示儀、料溫顯示儀、菇房室溫顯示儀等一大排儀表一目了然,菇房自動調溫、調濕、通風,除了采菇、上料是人工操作外,其他過程全部是智能化操作,反季節生產。據了解,莘縣這種“可控式菇房”已達到1000個,帶動周邊省市種植面積達500多萬平方米,與北京、上海等大型超市實現了農超對接,成為國內反季節雙孢菇集散地。而這種“可控式菇房”,是一個叫宋益勝的大學生農場主開發的。
十幾年前,宋益勝的父親自己經營著10個菇房,盡管老宋勤勞誠信、兢兢業業,但由于種植模式簡陋,致使種植效益逐年下降。為挽救自家的產業,山東農大畢業的宋益勝毅然辭去了鎮政府的“鐵飯碗“,先后到荷蘭、西班牙等世界先進雙孢菇生產國家學習考察,開發了獲得“國家新型技術”發明專利的“可控式菇房”生產技術,改變了過去雙孢菇生產依靠自然天氣,一年一個周期的傳統生產模式,產品達到綠色食品標準,不但使自家的農場“扭虧為盈”,而且帶動了當地乃至全國食用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