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媚的春光、嫩綠的田野,抬頭可見的景色也沒能打動忙碌的村民們。在磐安縣山之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菌棒標準化生產基地,筆者見到他們正仔細地將發育好的菌棒打包。公司經理包金亮忙著指揮工人將包裝好的菌棒搬進集裝箱,準備發往美國洛杉磯。
憑借過硬的品質,“山之舟”公司銷售很旺。去年向美國、韓國、瑞典、新西蘭等國家出口菌棒200多萬袋,今年以來,公司已出口菌棒10余個貨柜20多萬袋,讓國外消費者嘗到貨真價實的“磐安生態菇”,去年還帶動周邊20多戶菇農,銷售了50余萬袋香菇菌棒。
高興之余,包金亮最希望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帶動更多菇農致富。但是,要擴大生產并不容易。“現在生產食用菌,不再是蓋個棚,搭個架子那么省事了。”包金亮說,“產能擴大意味著需要配備更多的先進設施裝備,需要數百萬元資金。”
接種室、殺菌室、培育室、發菌房……一間間功能室分工細致,部分工序還引進了微電腦控制設備,采用流水線作業。包金亮邊帶著筆者參觀了生產基地設施和裝備,邊介紹說,能打開國際市場,靠的是食用菌集約化、標準化生產,隨著食品出口“綠色壁壘”風險不斷加大,如果質量出問題,好不容易打開的市場就會泡湯。
一提到資金,包金亮就犯愁了。這些天,到縣里銀行去貸款,銀行要他提供房產證抵押或信用擔保。企業經過幾年發展,有了不少資產,占地50余畝大棚、廠房、價值數百萬元的機器設備。結果銀行方面說,大棚、廠房是租用土地上的附屬物,沒有產權證,不能抵押。而機械設備價值雖然也有上百萬元,可銀行方面“看不上”,說估價難,變現更難,也不能抵押。
抵押物沒有,銀行方面表示可以找人擔保,但是作為長期在鄉下打拼的年輕農民,要找到資產豐厚又愿意提供擔保的人談何容易,即使找到人擔保,最多只能貸10萬元20萬元,不頂用。
自從2010年辦公司開始,包金亮的籌資方式就是找親朋好友借。你3萬元,他5萬元的湊,能借的都借了,長期借著情理上也過不去,碰上他們自己要用錢,只能拆東家補西家。
“企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即使不擴大產能,資金也不夠。”包金亮搖搖頭說,現在連流動資金也捉襟見肘,出口菌棒要墊付每袋1.4元資金,一年到頭要墊付上百萬元,此外,由于人工成本上漲,企業希望引進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需要200萬元資金。
因為資金缺,生產能力不足,包金亮忍痛放棄了韓國一家大公司200多萬袋求購菌棒的業務。“你看這菌絲,長勢多好,勻稱有力。”在培育室,包金亮隨手拿起一袋菌棒介紹說,“如果能貸到錢,我就在擴大規模同時,實行標準化、機械化生產,讓產值翻番,帶動菇農致富的能力也可翻倍。”
俗語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現在有許多農業產業都處于很好的發展期,希望政府部門和銀行能夠多關注,支持我們加快發展。”包金亮說,像他這類在鄉下從事農業開發的人不在少數,也面臨著有房無證融資難題。他也看到有些人因缺資金只能半途而廢,還有些人轉向高利貸最終也因利息高不堪重負。
一年之計在于春,對于天臺縣田禾
糧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嬌陽來說,最忙碌的不是購買種子、化肥,而是到處籌資借錢。1700多畝田,每年購買農資、支付流轉費的支出就需要百來萬元,這還不算添置農機具等開支。“盡管政府出了很多政策支持我們,但是要到銀行貸這么多錢很難,只能靠親朋好友。”楊嬌陽說。 現代農業資金“渴”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可謂非常及時。筆者采訪發現,許多農業主體都得了資金饑渴癥,農民貸款難,成了制約農民生產致富、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大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