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龍泉八都鎮大坦村,記者看到市農業局工作人員正在抽樣采摘黑木耳,用以質量檢測。
據了解,食用菌產業是龍泉市規模最大、從業人員最多、市場競爭力最強的農業主導產業。但近年來,由于在食用菌生產和經營管理中出現了一些不規范的問題,給我市食用菌質量和生產安全帶來隱患。針對這一現象,市農業局將在全市19個鄉鎮(街道)開展為期一周的食用菌質量安全宣傳整治行動。整治行動采取現場指導咨詢、報紙電視報道、宣傳車、通告、短信等形式,在食用菌生產者、經營者間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市農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在指導農戶掌握黑白膜、“薄膜+稻草”覆蓋抑制雜草生長技術的同時,積極引導農民將食用菌生產后的廢棄料重新用于機制炭的生產或用于毛木耳、竹蓀等生產。并積極利用象草、杉木屑等替代闊葉林木屑栽培黑木耳。希望通過宣傳整治活動,提高全市菇農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把生產綠色、有機、生態、無公害的食用菌上升為自覺行為,保障全市食用菌質量安全和生產安全,推進龍泉市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食用菌產業是龍泉市規模最大、從業人員最多、市場競爭力最強的農業主導產業。但近年來,由于在食用菌生產和經營管理中出現了一些不規范的問題,給我市食用菌質量和生產安全帶來隱患。針對這一現象,市農業局將在全市19個鄉鎮(街道)開展為期一周的食用菌質量安全宣傳整治行動。整治行動采取現場指導咨詢、報紙電視報道、宣傳車、通告、短信等形式,在食用菌生產者、經營者間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市農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在指導農戶掌握黑白膜、“薄膜+稻草”覆蓋抑制雜草生長技術的同時,積極引導農民將食用菌生產后的廢棄料重新用于機制炭的生產或用于毛木耳、竹蓀等生產。并積極利用象草、杉木屑等替代闊葉林木屑栽培黑木耳。希望通過宣傳整治活動,提高全市菇農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把生產綠色、有機、生態、無公害的食用菌上升為自覺行為,保障全市食用菌質量安全和生產安全,推進龍泉市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