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食用菌產業以灌南縣為樣板,公開的統計數據,目前集中在灌南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食用菌生產企業42家,總數超過縣外市內所有同類企業之和。灌南縣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數量居于全國首位,日產金針菇、杏鮑菇、海鮮菇等品種約300噸。
但是,對比如此集中的企業數量,其日產量僅和上海一家名為“雪榕生物”的食用菌生產企業相當。個中差別,重要一點是生產技術的差異:除了兩家企業實行瓶栽技術,灌南縣的食用菌生產企業目前絕大多數仍然沿用袋培技術。
如何更好地推進“袋改瓶”,正在成為連云港市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袋培改瓶栽:改變的不僅是技術
可為食用菌是灌南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內第一家實現“袋改瓶”的生產企業。作為第一批進駐園區的企業,可為食用菌從2009年開始醞釀這一技改項目,去年4月完成改造并開始投入生產。主持這一項目的公司負責人劉偉,也是灌南縣登記在冊的食用菌產業高級技術人才。
袋培和瓶栽是目前國內外流行的兩種食用菌生產方式。袋培采用固體菌為種,瓶栽有采用液態種和固體種兩種方法,但因為瓶栽采用固體種對外部環境要求更為苛刻,所以瓶栽通常選用液態種。
對比袋培,瓶栽的產量基本相當,但其具有抗污染、生長期短、品質高、用工成本低等優勢。可為食用菌的生產過程顯示:袋培依靠人工作業,菌種污染率約在5%;瓶栽為機械作業,接近零污染;袋培的生產期為70天,瓶栽的生產期為58天;袋培因為開始階段的人工裝料個體差異,產品的A級菇比例一般在80%以上,而瓶栽采用機器自動化作業,且生長過程統一可控,A級菇比例超過95%以上。袋培以人工作業為主、機械作業為輔;瓶栽則強調了機械作業的重要性,同樣的產量,用工只有袋培的三分之一。
“推行瓶栽以來,綜合各種因素在內,按20公斤/箱的標準箱對比,瓶栽比袋培降低成本30元。同時,即便同樣的A級菇,瓶栽每箱比袋培可以多賣30元。效益對比非常明顯。”
劉偉表示,推行“袋改瓶”,不僅是生產技術的改變,更是企業整體的轉型升級。“如果說食用菌生產由千家萬戶的棚室種植到企業的工廠化生產,是第一次產業升級,那么,‘袋改瓶’則可以說是食用菌生產的第二次升級”。
產業升級:推動的不應是企業自發
目前,灌南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只有兩家企業實施瓶栽技術。和可為食用菌不同的是,冠鋒食用菌從一上馬就選擇瓶栽生產車間。既然是一項事關產業轉型的技術升級,為何不能實現園區企業的全面推廣?兩家企業給出的共同答案是:一次性資金投入是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對比兩種模式,如果新建一家日產3萬袋的袋培食用菌生產企業,最多1000萬元投入即可實現正常生產。而新建一家同等規模的瓶栽生產企業,投入則是其3倍。如果是“袋改瓶”,此前用于袋培的設備基本無法利用,投入耗費更多。然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考量,袋培是純粹的一次性投入,瓶栽則是一次性投入重復利用。原則上,瓶栽所用的聚丙烯瓶可以重復使用到損壞為止,即便是損壞了也可以粉碎后重新制作,所需配備的僅是一臺簡單的注塑機。如果計算長期成本,瓶栽低于袋培。
在日韓等國家,食用菌生產多年前就已經全面推廣瓶栽技術,除了盡可能減少用工成本外,更有利于企業實現產品的標準化生產,保證質量穩定。眼光回到國內,號稱國內產品規模和質量為業界翹楚的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過15年的發展,由保鮮蔬菜加工出口企業順利成為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該公司金針菇、蟹味菇等食用菌瓶栽日產量穩定在300噸以上,相當于灌南縣42家食用菌生產企業的日產總和。
現實層面上,各地農業園區的運作大多依靠政策扶持資金的集中使用,土地通常采用流轉的方式,設施配套借助農開、扶貧等項目展開。招商引進落戶的農業企業,建設投入幾乎全部是自有資金積累,金融單位因其缺乏相應的土地、資產等質押物,往往無法為之提供貸款扶持。因此,在灌南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落戶食用菌企業雖數量集中,但規模均不大、競爭力不強,大部分滿足于袋培生產帶來的固定利潤,缺乏技改的動力,還有部分企業雖然有技改的想法,但囿于一次性資金投入的制約,難以付諸行動。
按照灌南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發展規劃,今年內將完成三成食用菌生產企業“袋改瓶”技術升級。實現這一目標,如果單憑企業自動自發,沒有外來政策和資金扶持,應當說存在一定的難度。
做強富民支柱:依托的不能是簡單生產
有著“中國食用菌之都”稱號的福建古田,去年各類食用菌鮮品總產量近71萬噸,產值達36.80億元,而去年灌南縣食用菌產業產值尚不足30億元。產生如此差距,產業鏈的不完整是重要因素。
因此,進一步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必須深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積極引導企業跳出現有的簡單鮮品生產框架,在干品、鹽漬等深加工環節上尋求突破,并更多地學習先進地區的生產經驗,拓展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此外,立足產業鏈配套,加快加工龍頭企業的引進落戶,推動現有企業的資源整合,不斷放大這一產業的富民效應。正在建設的裕灌現代農業產業加工園,被灌南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管理層視為一個好的開始。由國內雙孢菇罐頭加工龍頭企業、福建裕興集團投資10億元興建的這一項目,2011年底開始動工,從荷蘭引進200個貨柜的世界一流設備,目前已經到港130多個。這一項目的投產達效,可形成產值2億元,成為打造灌南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柱。
作為一個可以預期的附加效益,食用菌產業的強壯可以帶動打造農業循環經濟,解決目前困擾地方政府的秸稈消化難題。據可為食用菌負責人介紹,目前企業制作菌種基料所需的玉米芯、麩皮、豆粕、棉籽殼、木屑等大部分來自山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則供應給灌云經濟開發區一家有機肥生產企業。“實際上,制作菌種基料需要的配料本地都有,如果產業需求有保證,將更有利于產業鏈在本地的進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