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這個曬壩都是閑置不用的,我們在上面建起了蘑菇大棚,四五個月時間就收入了4萬塊錢,這樣利用空地找錢實在是劃得著。”4月9日,在永平鎮石坪村4社洪家連田邊村民洪成明家門前的地壩上一塑料大棚前,大棚業主洪成明一邊給碼放得整整齊齊的近萬個菌袋澆水,一邊回頭和記者聊了起來。45歲的村民洪成明上個世紀90年代就外出到浙江溫州打工,給當地老板煉銅。2003年,洪成明開始邁上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他在浙江省溫州市龍灣中學附近租地10畝,嘗試進行食用菌培植,通過向別人學習食用菌培植技術,加上自己的實踐,沒有想到竟然獲得了意外的成功,每年有10多萬元的收入,一直干到2008年。
正在創業一帆風順之時,洪成明的妻子突然患病,他被迫回家給妻子治病,治療就用了一年多時間。妻子病愈后,洪成明決定不再外出,留在家里從事自己的老本行——栽培食用菌。
租地,除了要支付租金外,還要修建基礎設施。看著自家房屋前面的兩塊閑置的曬壩,除了熱天晾曬 糧食外,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閑置狀態。洪成明靈機一動:何不在上面搭建食用菌大棚,種植食用菌?
說干就干。洪成明夫妻二人,將自家的竹子砍來搭建棚架,買來了保溫保濕的塑料作為遮蓋物,購買了米糠、木屑作為培養基料,購買了菌袋和菌絲,進行裝袋。還配套修建了一個蓄水池,滿足大棚噴淋灑水保濕。
去年臘月,大棚終于開始出菇了。
洪成明種植的平菇肉厚味美,一投放市場,就受到追捧,銷往墊江、坪山、永平、黃沙、白家等城鄉市場。
談到收入時,洪成明臉上掛起了一絲笑意:“我這個大棚不到200平方米,有9000個菌袋,截止目前已經收入了4萬多元,平菇還要賣到5月上旬才結束,比種植傳統作物強多了。”
洪成明利用閑置的曬壩種植平菇,100多平方的面積,產出了4萬元的產值,不但讓自己創造了不菲的收益,還為眾多農村閑置曬壩的空地利用找到了出路。
談到下一步的發展,洪成明信心十足。他說,今年8月,將在原有大棚的基礎上,把自己院林地也圈起來搭建食用菌大棚,種植平菇規模擴大一倍,種植食用菌2萬袋,力爭實現收入10萬元。
正在創業一帆風順之時,洪成明的妻子突然患病,他被迫回家給妻子治病,治療就用了一年多時間。妻子病愈后,洪成明決定不再外出,留在家里從事自己的老本行——栽培食用菌。
租地,除了要支付租金外,還要修建基礎設施。看著自家房屋前面的兩塊閑置的曬壩,除了熱天晾曬 糧食外,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閑置狀態。洪成明靈機一動:何不在上面搭建食用菌大棚,種植食用菌?
說干就干。洪成明夫妻二人,將自家的竹子砍來搭建棚架,買來了保溫保濕的塑料作為遮蓋物,購買了米糠、木屑作為培養基料,購買了菌袋和菌絲,進行裝袋。還配套修建了一個蓄水池,滿足大棚噴淋灑水保濕。
去年臘月,大棚終于開始出菇了。
洪成明種植的平菇肉厚味美,一投放市場,就受到追捧,銷往墊江、坪山、永平、黃沙、白家等城鄉市場。
談到收入時,洪成明臉上掛起了一絲笑意:“我這個大棚不到200平方米,有9000個菌袋,截止目前已經收入了4萬多元,平菇還要賣到5月上旬才結束,比種植傳統作物強多了。”
洪成明利用閑置的曬壩種植平菇,100多平方的面積,產出了4萬元的產值,不但讓自己創造了不菲的收益,還為眾多農村閑置曬壩的空地利用找到了出路。
談到下一步的發展,洪成明信心十足。他說,今年8月,將在原有大棚的基礎上,把自己院林地也圈起來搭建食用菌大棚,種植平菇規模擴大一倍,種植食用菌2萬袋,力爭實現收入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