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陽市石盤鎮方家林村,說起致富能人袁家禮,無人不曉。袁家禮9歲時因意外左手手腕處截肢,多年來僅靠一只右手“單手”創業,掙下了近百萬的家當。
慕名前往,卻失之交臂。“老袁昨天到宜賓考察去了,打算在那發展核桃種植項目。”袁家禮的妻子朱益鳳邊自信地告訴我們,邊與工人在她家食用菌種植基地忙活著整理菌包。
在朱益鳳的帶領下,我們走進她家百十米長的食用菌大棚,4萬多袋食用菌成行排列在大棚里,一簇簇鮮嫩的平菇掛滿袋口。“最近行情還行,能賣上三四元一斤,平均一天要產五六百斤平菇,高峰期一天能產一千多斤,一天就能賣三四千元。”朱益鳳笑容滿面地說。
“去年你們掙了多少?”記者問道。
“50來萬吧。”朱益鳳話語剛落,引來一行人嘖嘖稱贊。
“能有今天,還是托了扶貧新村建設的福。”朱益鳳告訴記者,2009年以前,家里就開始種平菇了,但那時一年收入只有兩三萬元。后來因村里發展了,自家產業也越做越大。
“我們搬了三次家,越搬越興旺。”朱益鳳笑道,2009年以前,在老家圍著1畝平菇地打轉轉,2010年搬到村上聚居點承包了3畝地,2011年又搬一次家,到鄰村響水灘村規模流轉30畝地,發展起了鋼架大棚平菇。
“如果宜賓項目談成,老袁豈不還要搬第四次家哦。”石盤鎮黨委書記李振華話音剛落,大棚內響起了大伙會意的歡笑聲。
“破除了路、水瓶頸后,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迅速。”村主任鄢定澤接過話頭,村里不僅引進了福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還帶動了一批種養殖業大戶、農村經紀人和新型農民,全村逐步建起了150畝黃花、30畝食用菌生產基地,發展起黃背木耳20余萬袋,苦瓜100余畝,新植核桃500余畝,初步形成山上水果、山下蔬菜的種植結構。
慕名前往,卻失之交臂。“老袁昨天到宜賓考察去了,打算在那發展核桃種植項目。”袁家禮的妻子朱益鳳邊自信地告訴我們,邊與工人在她家食用菌種植基地忙活著整理菌包。
在朱益鳳的帶領下,我們走進她家百十米長的食用菌大棚,4萬多袋食用菌成行排列在大棚里,一簇簇鮮嫩的平菇掛滿袋口。“最近行情還行,能賣上三四元一斤,平均一天要產五六百斤平菇,高峰期一天能產一千多斤,一天就能賣三四千元。”朱益鳳笑容滿面地說。
“去年你們掙了多少?”記者問道。
“50來萬吧。”朱益鳳話語剛落,引來一行人嘖嘖稱贊。
“能有今天,還是托了扶貧新村建設的福。”朱益鳳告訴記者,2009年以前,家里就開始種平菇了,但那時一年收入只有兩三萬元。后來因村里發展了,自家產業也越做越大。
“我們搬了三次家,越搬越興旺。”朱益鳳笑道,2009年以前,在老家圍著1畝平菇地打轉轉,2010年搬到村上聚居點承包了3畝地,2011年又搬一次家,到鄰村響水灘村規模流轉30畝地,發展起了鋼架大棚平菇。
“如果宜賓項目談成,老袁豈不還要搬第四次家哦。”石盤鎮黨委書記李振華話音剛落,大棚內響起了大伙會意的歡笑聲。
“破除了路、水瓶頸后,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迅速。”村主任鄢定澤接過話頭,村里不僅引進了福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還帶動了一批種養殖業大戶、農村經紀人和新型農民,全村逐步建起了150畝黃花、30畝食用菌生產基地,發展起黃背木耳20余萬袋,苦瓜100余畝,新植核桃500余畝,初步形成山上水果、山下蔬菜的種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