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9點,陽泉郊區平坦鎮大村食用菌生產基地。
步入幽暗的出菇房,潮潤的空氣頓時撲面而來。淡淡的杏仁香中,只見40多平方米房間內,4列栽培架上布滿保齡球狀的乳白色蘑菇,與四面白墻相互映襯,入眼皆白……栽培架間,黃嘉偉左手托菇,右手一把銀色小刀劃向菇根,如割似鋸中根斷菇起,動作一氣呵成又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美,讓人不由想起莊子筆下的庖丁。
把剛采下的蘑菇遞到記者眼前,黃嘉偉介紹說:“這叫杏鮑菇,不光有杏香,還有鮑魚的味道,而且肉質肥厚、口感好,營養價值高。”他是基地從福建請來的技術管理員,今年雖然才26歲可已有豐富的杏鮑菇種植經驗。當天由他親自操刀,郊區平坦鎮大村食用菌生產基地第一批杏鮑菇經過55天的精心培育后開始采收。
荊素梅跟在黃嘉偉身后,麻利地接過新采收的蘑菇輕輕放入菇筐,隨即緊盯著黃嘉偉采菇的每一個動作,“俺頭回種菇,可得跟小黃師傅好好學。”如何持刀、怎樣切割……黃嘉偉邊采菇邊傳授。徒弟學得認真,師傅教得盡心,菇房成了課堂。不光是荊素梅,在基地上班的10多位村民都是黃嘉偉的學生。
不到兩個小時,3個菇筐便已裝得滿滿當當,足有20多公斤。師徒二人把杏鮑菇抬上手推車,送往保鮮庫。黃嘉偉邊走邊說,剛采收的杏鮑菇必須馬上在2℃恒溫下冷藏保鮮,不然色澤就會發黃,影響品相,賣不出好價錢。
出菇房、菌種室、研發室、菌種制作車間、凈化車間、保鮮庫……路上,師徒兩人向記者一一介紹起基地的各生產加工部門。作為我市首家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投資500萬元的大村食用菌生產基地于今年年初建成,通過引進先進的杏鮑菇工廠化、智能化生產技術,可模擬杏鮑菇野生環境,實現全年生產。
“基地共8個出菇房,眼下只用了一個進行試種,基本成功,估計能產900公斤杏鮑菇,兩三天就能采收完。”村黨支部副書記喬華良告訴記者,基地達產達效后年可生產400噸,實現年產值400萬元,而且可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他樂呵呵地說:“家門口就業,平均月收入1500塊,這么好的營生大伙兒都樂意干。”
步入幽暗的出菇房,潮潤的空氣頓時撲面而來。淡淡的杏仁香中,只見40多平方米房間內,4列栽培架上布滿保齡球狀的乳白色蘑菇,與四面白墻相互映襯,入眼皆白……栽培架間,黃嘉偉左手托菇,右手一把銀色小刀劃向菇根,如割似鋸中根斷菇起,動作一氣呵成又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美,讓人不由想起莊子筆下的庖丁。
把剛采下的蘑菇遞到記者眼前,黃嘉偉介紹說:“這叫杏鮑菇,不光有杏香,還有鮑魚的味道,而且肉質肥厚、口感好,營養價值高。”他是基地從福建請來的技術管理員,今年雖然才26歲可已有豐富的杏鮑菇種植經驗。當天由他親自操刀,郊區平坦鎮大村食用菌生產基地第一批杏鮑菇經過55天的精心培育后開始采收。
荊素梅跟在黃嘉偉身后,麻利地接過新采收的蘑菇輕輕放入菇筐,隨即緊盯著黃嘉偉采菇的每一個動作,“俺頭回種菇,可得跟小黃師傅好好學。”如何持刀、怎樣切割……黃嘉偉邊采菇邊傳授。徒弟學得認真,師傅教得盡心,菇房成了課堂。不光是荊素梅,在基地上班的10多位村民都是黃嘉偉的學生。
不到兩個小時,3個菇筐便已裝得滿滿當當,足有20多公斤。師徒二人把杏鮑菇抬上手推車,送往保鮮庫。黃嘉偉邊走邊說,剛采收的杏鮑菇必須馬上在2℃恒溫下冷藏保鮮,不然色澤就會發黃,影響品相,賣不出好價錢。
出菇房、菌種室、研發室、菌種制作車間、凈化車間、保鮮庫……路上,師徒兩人向記者一一介紹起基地的各生產加工部門。作為我市首家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投資500萬元的大村食用菌生產基地于今年年初建成,通過引進先進的杏鮑菇工廠化、智能化生產技術,可模擬杏鮑菇野生環境,實現全年生產。
“基地共8個出菇房,眼下只用了一個進行試種,基本成功,估計能產900公斤杏鮑菇,兩三天就能采收完。”村黨支部副書記喬華良告訴記者,基地達產達效后年可生產400噸,實現年產值400萬元,而且可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他樂呵呵地說:“家門口就業,平均月收入1500塊,這么好的營生大伙兒都樂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