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從靜海縣城出發,沿新改線104國道向西北行駛,轉至靜臺路向西深扎,大約20分鐘,記者便來到了位于林海循環經濟示范區內的杏鮑菇種植基地。
在嘈雜的菌業研發中心,幾個工友正忙著將裝有菌絲的菌瓶送入加工設備,隨著生產線循環往復,經過中心打孔、加濾氣瓶蓋、高壓滅菌等工序,接著送往無菌室和發菌室接種培養。公司廠長程敏告訴記者,菌絲的培育關系著菇體的生長質量,機械化育菌不但提高了菌絲成活率,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
在程敏的帶領下,記者隨后來到了菌絲生理成熟后搬入的“新家”:180多個菇房錯落有序、干凈整潔,外觀與普通廠房雖無兩樣,但傳感器、地暖、空調等現代化設備卻一應俱全。進入其中一間菇房,5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里,彌漫著淡淡菇香,六個24層的“書架”密密麻麻排列著。“書架”上擺放的不是書,而是一萬多株菌肉肥厚的杏鮑菇。
正在進行技術指導的公司副廠長徐周偉告訴記者,菇體發育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和氧氣均由傳感器和電腦操控,工人只需根據催蕾、梳蕾等不同階段的生長情況進行調節。“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工廠化生產,高質高產,杏鮑菇從入棚到采收只需21天,不僅縮短了生長周期,同時也破除了季節性束縛,實現了四季出菇。”
行走在菇房之間,紅綠指示燈交錯閃爍,機械叉車來回穿梭,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程敏告訴記者,現階段杏鮑菇的產量每天能達到15噸左右,主要銷往北京、河北等周邊區域。每個菌包成本價在2元左右,市場收益能達到6至7元。
在嘈雜的菌業研發中心,幾個工友正忙著將裝有菌絲的菌瓶送入加工設備,隨著生產線循環往復,經過中心打孔、加濾氣瓶蓋、高壓滅菌等工序,接著送往無菌室和發菌室接種培養。公司廠長程敏告訴記者,菌絲的培育關系著菇體的生長質量,機械化育菌不但提高了菌絲成活率,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
在程敏的帶領下,記者隨后來到了菌絲生理成熟后搬入的“新家”:180多個菇房錯落有序、干凈整潔,外觀與普通廠房雖無兩樣,但傳感器、地暖、空調等現代化設備卻一應俱全。進入其中一間菇房,5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里,彌漫著淡淡菇香,六個24層的“書架”密密麻麻排列著。“書架”上擺放的不是書,而是一萬多株菌肉肥厚的杏鮑菇。
正在進行技術指導的公司副廠長徐周偉告訴記者,菇體發育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和氧氣均由傳感器和電腦操控,工人只需根據催蕾、梳蕾等不同階段的生長情況進行調節。“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工廠化生產,高質高產,杏鮑菇從入棚到采收只需21天,不僅縮短了生長周期,同時也破除了季節性束縛,實現了四季出菇。”
行走在菇房之間,紅綠指示燈交錯閃爍,機械叉車來回穿梭,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程敏告訴記者,現階段杏鮑菇的產量每天能達到15噸左右,主要銷往北京、河北等周邊區域。每個菌包成本價在2元左右,市場收益能達到6至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