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耕時節,記者來到距離伊春市區近百公里的新青區紅林經營所,見到了當地人引以為驕傲的“新青木耳”。前不久,“新青木耳”成為“十八大”用餐木耳,走上了國宴餐桌。
走進木耳種植戶佟曉明的菌房,一股熱浪撲面而來,經過高溫消毒的菌袋還冒著熱氣。正蹲在地上干活的佟曉明停下手中的活兒,跟我們聊了起來:“去年,我種植了6萬袋木耳,因產量高、市場價格好,純收入近10萬元。今年,我準備種植8萬袋。不用擔心銷路,因為我們的木耳都上國宴了,還有森林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總社做后盾,信心足著哩!”佟曉明還告訴我們,他們一般從12月中旬開始做菌,到下一年4月中旬結束。
黑木耳產業是新青區的主要接續替代產業,是林場所職工群眾致富增收的首選項目,全區連續9年種植黑木耳達5000萬袋。但是,由于黑木耳產業發展方式不盡科學,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產品無品牌、市場營銷較弱,導致經濟效益較差。為了轉變這種落后的發展方式,走品牌化、合作化發展道路,這個區從2012年初開始強力推進組建森林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總社和14個林場(所)分社,聯合闖市場。統一管理經營,統一標準生產,統一打造“新青木耳”品牌,統一銷售,實現合作互助、合理配置資源,推進黑木耳產業由“高數量”向“高效益”轉變。
2012年該區還制定出臺了《黑木耳生產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黑木耳生產流程,改變了過去分散經營,各自為戰的落后生產方式。去年黑木耳總產量達到2250噸,同時,由于實現了標準化和無公害化生產,生產出的黑木耳又黑又亮,形狀均勻,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在銷售上,變“產供銷”為“銷供產”的運營模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通過瞄準高端客戶找市場、摸準市場行情定價格、打造品牌增收益等方式,目前已與全國最大的黑木耳深加工龍頭企業——吉林黑尊簽訂了銷售訂單。在北京新發地、錦繡大地等農產品大市場上,新青木耳不僅備受消費者青睞,而且售價高于同類產品。
新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新青區走節能增效的科學發展道路,為黑木耳產業發展攢足后勁。不斷鼓勵種植戶創新生產技術,為種植戶提供人員、資金、技術扶持。去年10月,部分木耳種植戶在合作社的帶領下外出考察,學習立體棚式掛袋栽培技術和先進的加工生產理念,全區新增一次性加工5000袋以上的鍋爐5個,一次性加工3000至4000袋的鍋爐29個,今年建設棚式立體化栽培木耳大棚預計可達30座。木耳產業化發展之路越走越寬,他們要讓這國宴上的“新青木耳”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