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那么,怎樣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呢?日前,記者帶著這一問題來到伊春南岔區晨明鎮采訪。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實現了農村的長期穩定,但面對農民分散的經營與市場萬變不能對接這一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瓶頸,農村合作經濟發揮了作用。”這是記者采訪時,南岔區晨明鎮長楊衡說的一番話。
南岔區晨明鎮星星村是南岔區黑木耳生產大村。過去,星星村黑木耳生產大多延續一家一戶的小作坊式生產,都是各家自己生產制袋,既浪費人力物力,質量也得不到保證,而且成本也非常高,3萬袋木耳袋,一個家庭得忙活一個冬春。
雖然村民們生產黑木耳的積極性很高,但僅靠手工生產,嚴重制約著黑木耳的生產發展。
2010年春,晨明鎮黨委、鎮政府針對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和星星村木耳發展的現狀,為加速食用菌栽培由人工化向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轉變的進程,積極調整思維方式,由當時的鎮長趙明德帶領星星村黨支部書記到黑木耳發展快的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考察調研,當考察到市場有節約能源、節省人力的食用菌生產流水線時,建議上馬生產線。
考察結束后,星星村黨支部經過村民討論、征求意見和論證后,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相關規定,本著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盈余返還的原則,由村黨員干部帶頭,組織10戶農民,先后集資32萬元,成立了“晨明鎮信誠黑木耳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門注冊。投資17萬元,修建了200平方米的生產廠房,在牡丹江飛達食用菌機械設備廠購買5.7萬元的自動上料、拌料、裝袋的生產設備,實現了制袋、裝菌、滅菌一條龍生產線。
2010年12月28日,星星村的信誠黑木耳合作社的木耳菌袋正式投入生產。當天,一條自動生產線,就生產黑木耳袋1.2萬袋。
合作社采用機械化生產,使每袋木耳的生產成本比人工生產節約5分錢左右,節省燃料25%左右,提高勞動效率30%左右,菌袋的質量有較好的保證,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并解決了30多名困難村民就業。
“合作經濟,提高袋栽黑木耳的質量和數量,降低成本,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走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晨明鎮星星村黨支部書記孫財顯介紹說。
如今,星星村的合作社,經3年的發展,社員已發展到35戶,合作資金增加到45萬元,年生產袋栽黑木耳能力達到150多萬袋。去年,產值就達到150多萬元。
星星村黑木耳專業合作社在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創建了農村經濟產業發展“合作社+社員”的模式。主要體現出四方面特點:一是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二是科學種植水平進一步提高;三是種植戶風險投資明顯降低;四是帶動困難群眾就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