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區的蘑菇產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與橫縣云表鎮交界的五里鎮龍貴村就開始種植蘑菇,此后逐漸輻射全鎮,之后又擴展至三里、石卡、大嶺等鄉鎮,成為了該區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支柱。
由于種植技術不高,加上銷售渠道不暢,當初蘑菇產量每平方米只有十來斤左右,不及目前產量的一半,售價也時高時低,最低時僅四五分錢也無人問津,導致蘑菇生產大起大落,上世紀九十年代,全區每年種植蘑菇保持在100萬平方米上下。
當地群眾不等不靠,自行鉆研市場,自主探索,尋找蘑菇產業沒有形成規模的原因及對策。從2002年開始,覃塘區蘑菇種植面積就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2年達到620萬平方米,預計產量達到4.9萬噸,產值4.2億元。
覃塘區蘑菇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覃塘區農業局局長李祚能深有體會地說:“ 從2010年起連續兩年,覃塘區出臺了‘三個一百萬’政策,每年拿出一百萬元資金扶助蘑菇產業發展,為蘑菇產業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里鎮菇農黃貴記憶猶深,2011年,正值他遇到資金困難時,當地政府資助1.5萬元,幫助他建立了15個蘑菇大棚,去年實現種蘑菇總收入48萬元。
百草菇園業主對當地政府的支持也念念不忘:“2009年開始,我得到政府項目扶持,投入1000萬元建立了年產1000萬瓶菌種的蘑菌供應基地,在服務菇農的同時也壯大了企業實力。”
五里鎮五里社區蘑菇協會會長黃偉庭介紹,當地政府定期給協會發布蘑菇市場供求信息,同時組織會員骨干到南寧、橫縣等地學習考察,并與云表罐頭廠等企業簽訂產供銷合同,使協會發展長盛不衰,從1982年的10多戶發展至目前的1.1萬戶,2012年蘑菇種植面積、產品銷售量分別占全鎮的21.5%、26.4%。
在政府大力扶助下,覃塘區已建立了從生產供應菌種、技術服務、產后銷售的社會專業化服務體系,擁有農民蘑菇專業合作社12家,農村經紀人109多名,產品銷至廣東等地。
為加快蘑菇產業發展,該區農業部門每年都組織農民技術骨干到福建省和廣西橫縣、武宣縣等區內外學習取經,僅2012年就組織技術骨干外出學習188人次,使最新蘑菇種植技術得以及時大面積推廣。
為防止連年種植造成的品種退化、品質劣化趨勢,兩年來,覃塘區農業部門共投入資金36.7萬元,先后從武鳴、興業、福建等地引進蘑菇新品種,并加大科技示范推廣,促進蘑菇產品品質提高,競爭力一年強過一年。目前,當地蘑菇產品銷售價格為每公斤8元,同比增長20.5%。
覃塘區還大力推廣新技術,目前,蘑菇應用溫室抗凍、二次發酵技術覆蓋率達90%左右,對該區蘑菇增產增收的貢獻率達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