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頻道報道 素有“北國小江南”之稱的牡丹江市,發揮森林資源優勢,該市食用菌生產覆蓋鄉鎮級生產基地30個,專業村120個,帶動農戶1.5萬戶致富。2004年,全市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4.2億袋(塊),總產量3.7萬噸,比上年增長1.5倍。其中黑木耳產量1.8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5%,全省總產量的70%。成為中國食用菌強市。僅食用菌產業就為每戶農民增收560元。
牡丹江市通過壯大龍頭企業帶動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他們實施招商引資戰略,成功引進了四川川野、黑龍江嘉峰食品公司等食用菌加工企業,該市已有一定規模的食用菌企業6戶,年加工食用菌7000噸,產值8200萬元。以綏陽黑木耳山野菜批發大市場和林口川野公司為依托,組建了集精深加工、儲運銷售、信息服務于一體的跨縣域緊密或半緊密型龍頭企業集團,形成規模優勢,促進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市場競爭力。綏陽黑木耳大市場營業門市有160個,從事交易的人員達700人。黑木耳年交易量達到1250萬公斤,年交易額達到5億元。經營品種日趨多元化,除銷售黑木耳外,還銷售蕨菜、薇菜等山野菜100多萬公斤,野生榛蘑、猴頭等各種菇類160萬公斤。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等地的黑木耳都經由該市場銷往全國各地和俄羅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該市場已成為集東北山產、土特產及農副產品的加工集散地,被農業部列為食用菌產品定點市場。
牡丹江市在發展食用菌的過程中,始終把產品食量放在首位,建立健全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加強與省、市技術監督檢測部門合作,組織專家制定了食用菌生產質量標準。各級檢驗檢測機構及時處理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的重大事故和糾紛,配合當地農業部門嚴格依法查處違法生產、經營假劣菌種和原輔材料等坑農害農行為,保護食用菌生產、經營者合法利益,凈化市場環境,實現從原料到市場的全過程檢驗檢測。使該市的食用菌享有越來越高的信譽
牡丹江市通過高科技手手段來保證食用菌的高產高產和高質量。加強與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省微生物研究所等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重點研究系列食用菌食品、藥品和保健品的研究開發,以及適宜本地資源氣候條件的珍稀菌類的配套栽培技術,無公害化病蟲害防治技術,先進實用的常年生產設施與技術,新型代用料開發技術,逐步優化食用菌生產布局,形成了以黑木耳、滑子蘑、猴頭蘑和雙孢菇為主的生產格局。
為了打造牡丹江食用菌品牌,擴大市場知名度,2004年9月份在東寧縣召開了中國(東寧)第一屆黑木耳節暨無公害黑木耳技術研討會。中國食用菌協會、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各級領導以及來自國內和日本、韓國、俄羅斯、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地區的460多名中外客商、生產企業參加了此次節會。與北京昭光大眾健康研究所簽定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國內外黑木耳市場。(編輯: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