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棚里香菇清香,一群農民邊摘鮮菇學技術,27日,平武縣大印鎮黃坪村的兩家香菇種植園,在冬日暖陽中迎來又一季豐收,上千公斤鮮菇被運往大城市。
借助婦女小額貸款,大印鎮農家婦女沈效琴和鞏金花發展香菇種植,產值達近百萬元,并帶動當地40多名農村留守婦女就業。這對“姐妹花”,也從普通的打工者,成了遠近聞名的香菇種植大戶。
留守婦女家門口掙錢
大印鎮寬敞的河灘上,全是覆蓋了黑色網膜的大棚,這是沈效琴和鞏金花兩家緊緊相連的香菇園。里面傳出歡聲笑語,那是些請來采摘香菇的當地婦女。
“每天要掙100多元,農閑時在家門口干這個活劃得著”,每個大棚都有七八個村民,村民李大姐一邊摘菇,一邊和記者擺起龍門陣。李大姐家就在附近,香菇園建成投產以來,她和鄰居姐妹長期來這里打工。
“收入還不錯,去年在這掙了幾千元工資。”李大姐摘香菇時,還虛心向技術人員學技術。她有一個想法:今后依托香菇基地,自家也要發展香菇種植,“自家有土地、有人力,如果能搞食用菌種植,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香菇園種植的香菇,每年可以采摘夏菇、秋菇和冬菇,一年能采三季,因此產量比較高。”沈效琴介紹說,現在采摘的是冬菇,前不久已采摘過一批,今天摘的有上千公斤,“今年香菇價格不錯,銷往大城市,每斤可賣到7-8元,效益不錯。”
借助婦女小額貸款,大印鎮農家婦女沈效琴和鞏金花發展香菇種植,產值達近百萬元,并帶動當地40多名農村留守婦女就業。這對“姐妹花”,也從普通的打工者,成了遠近聞名的香菇種植大戶。
留守婦女家門口掙錢
大印鎮寬敞的河灘上,全是覆蓋了黑色網膜的大棚,這是沈效琴和鞏金花兩家緊緊相連的香菇園。里面傳出歡聲笑語,那是些請來采摘香菇的當地婦女。
“每天要掙100多元,農閑時在家門口干這個活劃得著”,每個大棚都有七八個村民,村民李大姐一邊摘菇,一邊和記者擺起龍門陣。李大姐家就在附近,香菇園建成投產以來,她和鄰居姐妹長期來這里打工。
“收入還不錯,去年在這掙了幾千元工資。”李大姐摘香菇時,還虛心向技術人員學技術。她有一個想法:今后依托香菇基地,自家也要發展香菇種植,“自家有土地、有人力,如果能搞食用菌種植,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香菇園種植的香菇,每年可以采摘夏菇、秋菇和冬菇,一年能采三季,因此產量比較高。”沈效琴介紹說,現在采摘的是冬菇,前不久已采摘過一批,今天摘的有上千公斤,“今年香菇價格不錯,銷往大城市,每斤可賣到7-8元,效益不錯。”
打工女變身老板
10多年前,沈效琴也曾外出務工,之后回到老家發展香菇種植。由于資金有限,起初只是小打小鬧,不成規模。2011年10月,積累了資本和經驗后,沈效琴投資60余萬元,在大印鎮黃坪村建起占地13畝的香菇園,聘請的20多名員工都是當地留守婦女。60萬投資,在農村不是個小數目,許多男人都深感佩服。
去年5月,沈效琴香菇園資金周轉出現困難,縣婦聯通過實地考察,決定給沈效琴解決婦女創業小額貸款3萬元。2012年,沈效琴的香菇園共產出10萬公斤香菇,產值達70萬元。2畝靈芝產出2500公斤,產值10萬元。27日下午,沈效琴計算了去年的開支發現,在香菇園務工的30多名農村留守婦女,一年增加了5000-12000元收入。新的一年,沈效琴還準備用賺來的錢擴種10畝香菇和4畝靈芝。
僅有小學文化的鞏金花,種植香菇起步稍晚,之前一直在外打工。鞏金花懷揣創業致富的夢想,一直苦于沒有啟動資金。為此,她一直辛勤工作,努力攢錢。
去年5月,鞏金花終于將夢想變成現實:獲得3萬元財政貼息貸款后,她拿出多年打工積攢的20萬元,在黃坪村建起5畝香菇種植園,和沈效琴的香菇園緊緊相鄰。短短10個月,香菇園產量達到近2萬公斤,實現產值近10萬元,同時帶動10多名農村留守婦女就業。
看著一筐筐鮮香菇被抬上大卡車,沈效琴和鞏金花臉上笑開了花。兩家香菇園挨在一起,兩位女老板并沒有成為對手,反而緊密聯手,在技術、人才和銷售渠道等方面共享資源,抱團發展。
“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兩家爭取在技術、資源等方面共享,力爭擴大種植面積,并在產量上取得突破,把香菇賣到更遠的大城市,帶動更多的農村留守婦女共同致富。”兩人告訴記者。
10多年前,沈效琴也曾外出務工,之后回到老家發展香菇種植。由于資金有限,起初只是小打小鬧,不成規模。2011年10月,積累了資本和經驗后,沈效琴投資60余萬元,在大印鎮黃坪村建起占地13畝的香菇園,聘請的20多名員工都是當地留守婦女。60萬投資,在農村不是個小數目,許多男人都深感佩服。
去年5月,沈效琴香菇園資金周轉出現困難,縣婦聯通過實地考察,決定給沈效琴解決婦女創業小額貸款3萬元。2012年,沈效琴的香菇園共產出10萬公斤香菇,產值達70萬元。2畝靈芝產出2500公斤,產值10萬元。27日下午,沈效琴計算了去年的開支發現,在香菇園務工的30多名農村留守婦女,一年增加了5000-12000元收入。新的一年,沈效琴還準備用賺來的錢擴種10畝香菇和4畝靈芝。
僅有小學文化的鞏金花,種植香菇起步稍晚,之前一直在外打工。鞏金花懷揣創業致富的夢想,一直苦于沒有啟動資金。為此,她一直辛勤工作,努力攢錢。
去年5月,鞏金花終于將夢想變成現實:獲得3萬元財政貼息貸款后,她拿出多年打工積攢的20萬元,在黃坪村建起5畝香菇種植園,和沈效琴的香菇園緊緊相鄰。短短10個月,香菇園產量達到近2萬公斤,實現產值近10萬元,同時帶動10多名農村留守婦女就業。
看著一筐筐鮮香菇被抬上大卡車,沈效琴和鞏金花臉上笑開了花。兩家香菇園挨在一起,兩位女老板并沒有成為對手,反而緊密聯手,在技術、人才和銷售渠道等方面共享資源,抱團發展。
“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兩家爭取在技術、資源等方面共享,力爭擴大種植面積,并在產量上取得突破,把香菇賣到更遠的大城市,帶動更多的農村留守婦女共同致富。”兩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