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作舟:我國的食用菌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很快,從業人員的數量應該更多。食用菌產業幫助城市和農村解決了一些再就業問題,它作為一個朝陽產業,可以變廢為寶,把植物、動物的廢棄料變成了美味佳肴。從某種方面說食用菌栽培也消耗了一些資源,如傳統香菇、木耳栽培中要砍伐樹木,現在改為袋料栽培應該盡可能的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做到零排放,減少對資源的破壞,保護生態環境食用菌產業也有責任。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的同時,保護資源才能使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另外要保證食用菌食品安全,科研人員、新聞媒體要多加宣傳,執行國家相關方針政策,在食用菌上盡量不用藥,用藥也要按照相關政策和用藥規定。要讓人們放心、樂意食用食用菌產品,讓食用菌產品真正變成可以使人們更健康、更長壽、更快樂的食品。聯合國也提出了“一葷一素一菇”的飲食結構,可見食用菌在食品中有著很重要的位置。
易菇網:您認為目前我國食用菌產、學、研這幾個方面應該怎樣協調發展呢?
呂作舟:食用菌產、學、研就是要企業、教學、科研單位要密切配合,教學、科研人員要有深入基層的興趣和習慣,要定期到生產單位去了解和發現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和潛在性。潛在性是指良種選育上要走在市場前面,不斷的開發新品種,盡可能要有更多的新材料、新品種、新技術問世,滿足人們消費需求。企業要有良好的品牌意識,重視品牌保護,做到產品名副其實,質量一流,讓消費者得到很大的實惠。企業如果有富足的資金,應該成立自己的科研團隊,為自己的企業開發新的產品,提高產量。總之在產、學、研上需要廣大從業者一起努力共同做好食用菌產業。
附錄:
呂作舟:男,湖北鄂州人,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易菇網顧問。1968年大學畢業,1978年考取微生物學應用真菌方向研究生,師從楊新美教授,1982年獲碩士學位。1978年開始專門從事應用真菌教學、科研和技術開發工作,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在科研和技術開發方面,主持或者參加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先后榮獲商務部、教育部(1993)和湖北省人民政府(2000)科技進步獎。
在教學方面,長期主講《食用菌栽培學》(本科生、研究生)、《食用菌貯藏加工學》(本科生),多次榮獲“華中農業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其中包括一等獎1次(1998),二等獎2次(1995、1997)。
近20年來,主持完成編著20余部,共300多萬字。先后作為《中國食用菌栽培學》(中國農業出版社,1988,820千字)編委、《食用菌生產技術手冊》(中國農業出版社,1992)第一作者、《食用菌栽培200題》(中國農業出版社,1992)第一作者、《食用菌貯藏與加工適用技術》(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第二作者、《食用菌栽培學》(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編委、《食用菌研究法》(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副主編、《木耳銀耳高效栽培技術》(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作者、《香菇高效栽培技術》(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作者、《食用菌保鮮與加工》(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作者、《食用菌無公害生產技術手冊》(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第二作者、《香菇栽培關鍵技術》(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作者、《木耳栽培關鍵技術》(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作者、《銀耳栽培關鍵技術》(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作者、《食用菌栽培學》(全國高等學校農林規劃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主編、《栽培食用菌必讀》(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作者、《食用菌400問—栽培 保鮮 加工 菜譜》(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作者、《食用菌無害化栽培與加工》(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主編、《食用菌園藝工培訓教材》(金盾出版社,2008)主編、《食用菌保鮮加工員培訓教材》(金盾出版社,2008)作者、《食用菌引種與制種技術指導》(金盾出版社,2010)主編、《靈芝、北蟲草高效栽培與加工》(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