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在位于雅安雨城區碧峰峽鎮七老村7組的上善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善農業)食用菌基地菌包生產車間內,管理人員彭加錦輕輕按了一下電源開關,整個生產系統便運轉起來——一根直徑0.3米、長1米多的木料經過分割,通過原料加工設備之后變成了鋸末,最后與其他配料一起進入打包系統,變成了菌包。
2012年8月,上善農業進駐雨城區碧峰峽鎮七老村,成立綠峰菌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全國先進的菌包生產流水線,使碧峰峽鎮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自動化設備提升日產量
在上善農業食用菌生產基地,一條條筆直的生產道將346畝生產大棚串聯起來?;毓芾砣藛T彭加錦查看完大棚食用菌采摘情況后,走進菌包生產車間查看設備運行情況。為了保障春節之后順利生產,這是他節前最后一次例行檢查。
彭加錦輕輕按了一下電源開關,電鋸便飛轉起來將一根圓木剖開,不到2分鐘的時間,圓木變成鋸末,從出料口吹了出來。再與麩皮等其他原料攪拌之后,菌包原料便進入了打包系統。“通過機械打包,不僅僅減少了勞動成本,最重要的是提高了生產效率。目前,我們引進的是全國最先進的生產設備,每套價值40萬元。”彭加錦說。
菌包打包后,經過蒸床蒸48小時,最后才變成“產品”。該基地總共有13個蒸床,每張床每次可以蒸12000個菌包。如果兩條生產線同時啟動,一天生產8個小時,最高每天可以生產菌包4萬袋。
年產量超過1000萬袋
菌包在加工成制品之后,被搬到大棚存放,大部分銷售給了其他生產基地,少量留在大棚。彭加錦介紹,從2012年10月開始,基地大量的菌包開始投產,食用菌采摘一直可以延續到2013年5月。
彭加錦告訴記者,作為生產基地,自己種植僅僅是公司收入的一小部分,每年基地可生產菌包兩批,一批最高可以生產600萬袋,一年產量將超過1000萬袋。目前,從基地簽訂銷售協議來看,2013年菌包銷售每包達到3.6-4元。
目前,上善農業已經投入1000余萬元,建成標準化的香菇生產基地和擁有食、藥用菌生產加工流水線設備的菌包生產車間,設有獨立的產品研發、質量檢測、監督管理部門,同時建有遍布全國的食用菌生產、銷售和菌包銷售網絡。
農戶掙錢學技術兩不誤
“2012年,我們僅支付周圍村民的人工工資就達160多萬元?,F在已經有20多戶周邊農戶報名要自己種植,我們會給予技術和銷售的支持,使農戶生產風險降低。”彭加錦說,基地建成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已經在七老村基本形成。
碧峰峽鎮農技站站長夏德康介紹,碧峰峽鎮依山傍水,森林茂盛,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氣候特點,是優質食用菌生產的最佳生態區;鎮內林木資源豐富,為食用菌生產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近年來,碧峰峽鎮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發展,吸引了投資商到碧峰峽投入農業發展,食用菌產業已經初步形成,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之一。
上善農業進駐七老村之后,通過土地流轉,按照國家價格標準每年600斤黃谷計算支付農戶土地租金,當地村民在基地就業優先,村民通過到基地務工不僅掙到了工錢,還學會了食用菌種植技術。碧峰峽鎮副鎮長安麟說:“每戶農戶在務工之余管理2萬袋菌種,一年收入可以達到10萬元,實現了就業不出門,學技術掙錢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