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正值白靈菇收獲季節。1月16日,記者驅車來到武陟縣小董鄉磨莊村,走訪了這個素有“白靈菇種植專業村”之稱的村莊。
在劉法武老漢的白靈菇大棚里,老漢的女兒劉建玲提著滿滿一籃子白靈菇,高興得合不攏嘴:“今年白靈菇長勢好,價格也不錯。春節快到了,很多鄭州、新鄉的客戶都找上門來收購,很搶手。”
“我種白靈菇已經8年了,價格比較穩定,收入也喜人,去年掙了7萬多塊錢,家里蓋起了小洋樓。這幾年國家惠農政策好,免費下鄉傳授栽培技術,還有各項補貼。”提到自己的“種菇史”和國家的好政策,劉老漢笑得很爽朗。
劉法武告訴記者,白靈菇投資小、見效快、附加值高。在技術方面,只要掌握好“通風、透光、濕度、溫度”這四大要素,收成不是問題。白靈菇是一種珍稀的食用菌,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被譽為“草原上的牛肝菌”,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據悉,近年來,該縣把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帶動農民致富的項目之一,共帶動300多戶農民種植反季節白靈菇,每年生產加工白靈菇1000多噸,產品銷往鄭州、上海、廣州等地,幫助農民增收12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