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技術探索 培育出自己的天麻品種
周長霞現在是輝南縣喜霞林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又剛剛被評為我省首批十大鄉土專家,這些成就都源自于她的艱苦鉆研和探索。
一個偶然的機會,周長霞發現天麻具有潛在經濟價值和發展前景,在1996年開始研究天麻人工栽培,連續4年培育失敗。
不服輸的周長霞沒有放棄,2002年,周長霞聯系到吉林農業大學菌物研究所,她對天麻栽培技術不倦的探索感動了專家教授。在專家指導下,周長霞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把握好每個種植和管理環節,終于在第五年獲得了試驗成功,產出天麻鮮品280公斤,銷售收入2萬元,賺到了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
周長霞并沒有止步于此,她希望能進一步自主培育天麻優良品種,以解決民間收購來的天麻原種產量低、品相不齊的問題。她親自到深山中收集野生烏桿天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天麻栽培技術體系,在省內首次推出天麻有性繁殖技術,并培育出自己的烏桿天麻品種,命名“烏美”,通過了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成為吉林省目前唯一審定通過的天麻品種。烏美天麻配合有性繁殖技術,產量比原來無性繁殖翻一番,每市斤鮮麻價格比南麻高出20元。
建立菌種廠 注冊“喜霞”牌商標
隨著對天麻栽培技術的深入研究,周長霞萌生了一個念頭辦菌種廠。經過四處奔走,2004年,周長霞蓋起了發菌室和簡易菌種廠;2005年,她培育的“長白山烏桿天麻”注冊了“喜霞”牌商標,產品成功通過國家有機認證;2008年,她建立了現代化菌種廠,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年生產菌種20萬袋,每年增加純收入約20萬元。
辦合作社帶領鄉親共致富 戶均增收10萬余元
周長霞常說:“一個人富了不算富,看到鄉親們共同富裕我心里才舒坦。”她決心將天麻栽培技術與更多人分享,帶動更多農民走上致富之路。為此,周長霞參與編寫了《天麻栽培200問》科普讀物,被列為新農村建設系列叢書,并為向她學種天麻的群眾提供種栽和菌種,進行技術跟蹤。
2009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周長霞牽頭注冊成立了“輝南縣喜霞林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會員560戶,在本縣共發展林下參1萬多畝,天麻8萬多平方米,五味子70余畝;先后在柳河、琿春、集安、撫松、白山建立5個林下中藥材基地,輻射帶動吉林、通化、遼源,遼寧鐵嶺、錦州等21個縣市區,帶動農戶種植林下藥材面積15300余畝。合作社的產品已遠銷到廣東、深圳等沿海發達地區,會員戶均增收10萬余元。
多年來,周長霞先后被授予省勞動模范、科普惠農先進個人、“三八紅旗手”、優秀科技特派員,市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個人、農村婦女“雙學雙比”女狀元,縣優秀經濟能人、科技致富大王等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