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廠化恒溫育菇代替大田種菇,大邑縣引進的世界最先進的食用菌栽培方式首次獲得成功。日前,從該縣“中國食用菌之鄉”蔡場鎮傳出消息,工廠化恒溫栽培雙孢菇項目第一期24座恒溫菇房實現出菇,并一舉創造了相當于大田蘑菇97倍的產值。為實現明年3月全部恒溫菇房投產的目標,目前第二期48座菇房又拉開了建設。
實現循環種植 產值幾何倍增長
“大邑縣食用菌種植很有優勢,以雙孢菇為主,種植面積在3萬畝以上,但一直以來傳統的大田蘑菇栽培方式,產值并不是很高。”據大邑縣有關人士介紹,經多方考察,該縣引進了福建投資商,與蔡場鎮當地組建的鳴鎮蘑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同啟動建設工廠化恒溫栽培雙孢菇項目。“這種世界最先進的食用菌栽培方式,一改大田蘑菇一年只能收一季的現狀,而是一年四季都能產菇,相當于多出八個月的種植時間,而且每年可實現6次循環種植,產值將呈幾何倍增長!”
計劃投資1.2億元的該項目,于今年3月拉開了第一期24座恒溫菇房的建設,如今全面實現投產。筆者在位于蔡場鎮萬延村的項目現場看到,標準化廠房相當氣派,隨意走進一個恒溫菇房,一個個圓圓的白色雙孢菇正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出來,躺在鋼架菇床上。讓人驚異的是,菇床達到了6層,一間菇房的種菇面積也有效增長6倍達到了600平方米。據工廠負責人介紹,現在1平方米出菇產量達到了25公斤,按照每公斤8元的目前市場價,以一年種植6次算,一間菇房的出菇年產值達到了72萬元,按一間菇房不到0.4畝計,也就是說工廠內畝平產值達180多萬元,產值是同等面積的大田蘑菇約97倍。
引進先進技術 成功解決秸稈禁燒問題
“項目主要引進荷蘭蘑菇種植的先進技術,德國的先進堆料、發酵機械設備,美國的優質菌種,這種世界最先進的食用菌栽培方式將對大邑乃至全省蘑菇產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必將引導現代農業走向高端!”據介紹,該項目還對解決秸稈禁燒的老大難問題有了新探索,每年將解決約5萬畝稻田、麥田農作物秸稈1萬余噸。同時可解決務工人員300人,農民務工收入可達900萬元。
“現在工廠的80%雙孢菇鮮銷成都和重慶市場,因供不應求,我們提出了明年3月全面投產的目標。”工廠負責人說,目前拉開建設的第二期48座恒溫菇房明年投產后,將立即開工建設三次發酵車間,為菇房提供生產料,明年10月將開工建設精深加工車間,2014年實現產、加、銷一條龍,“這樣即使以后鮮銷有壓力,深加工也能進一步提高雙孢菇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