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仁鎮安福村,散發著淡淡幽香的空氣撲面而來,一條寬闊整潔的柏油馬路旁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放眼望去,在田地里一排排整齊的黑木耳菌棒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安福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53省道穿村而過,龍松公路經過村中心地帶,黑木耳栽培是安福村的支柱產業,2011年度全村實現人均收入8225元。
“以前我們村家家戶戶都養豬,雖然養豬也可以讓村民致富,但廢棄物對周圍環境污染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甚至危害人的健康,制約了新農村建設步伐。村兩委看到這個問題,考慮到我們村環境比較好,水土質量也不錯,非常適合栽培黑木耳,就積極引導村民改變生產方式,帶領村民嘗試栽培黑木耳,沒想到現在卻成為村民致富的‘金元寶’。”安福村黨支部書記吳水娥說。
安福村村民栽培黑木耳已有10多年,在技術上也隨時代發展不斷進行更新,現在都使用機器自動化操作,省時間,又省體力。當黑木耳收獲的時候,村里就特別熱鬧,許多商販都主動來收購。據統計,全村在2008年栽培110萬袋,今年則達到350萬袋,產值高達上千萬,黑木耳產業實實在在成為安福村支柱產業。
走進田里,滿臉喜悅的金成斌夫婦正拿著籮筐忙著采摘黑木耳。“5年前,我做別的生意,但生意不好做,看見村民們栽培黑木耳挺賺錢,就開始嘗試,隨著經驗積累,現在已經掌握了黑木耳栽培技術,而且我們還能做到種稻和栽培黑木耳輪作兩不誤。你看,這么多畝的黑木耳都是我家的,今年,我栽培了15000袋,預計凈收入4萬元左右。”
“我們這些菌棒是由板糠、麥麩、紅糖等組成,成本每袋才1.8元,經過栽培,一個菌棒產值就可達到5-6元,效益比較可觀,而且比打工自由,所以我喜歡做這行,已經從事10多年了。”村民張香琴說。
在村里小馬路上吳水娥碰到過往村民都親切地問候:“去摘黑木耳嗎?”她告訴我們,最近正是收獲季節,村民們都忙著采摘黑木耳,也許是他們村的水土好,村民們栽培的黑木耳品質特別優良,現在村民都不再外出打工,甚至連黃山下村、坑下村、沈山頭村等到安福居住的下山脫貧村民,也開始栽培黑木耳。
安福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53省道穿村而過,龍松公路經過村中心地帶,黑木耳栽培是安福村的支柱產業,2011年度全村實現人均收入8225元。
“以前我們村家家戶戶都養豬,雖然養豬也可以讓村民致富,但廢棄物對周圍環境污染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甚至危害人的健康,制約了新農村建設步伐。村兩委看到這個問題,考慮到我們村環境比較好,水土質量也不錯,非常適合栽培黑木耳,就積極引導村民改變生產方式,帶領村民嘗試栽培黑木耳,沒想到現在卻成為村民致富的‘金元寶’。”安福村黨支部書記吳水娥說。
安福村村民栽培黑木耳已有10多年,在技術上也隨時代發展不斷進行更新,現在都使用機器自動化操作,省時間,又省體力。當黑木耳收獲的時候,村里就特別熱鬧,許多商販都主動來收購。據統計,全村在2008年栽培110萬袋,今年則達到350萬袋,產值高達上千萬,黑木耳產業實實在在成為安福村支柱產業。
走進田里,滿臉喜悅的金成斌夫婦正拿著籮筐忙著采摘黑木耳。“5年前,我做別的生意,但生意不好做,看見村民們栽培黑木耳挺賺錢,就開始嘗試,隨著經驗積累,現在已經掌握了黑木耳栽培技術,而且我們還能做到種稻和栽培黑木耳輪作兩不誤。你看,這么多畝的黑木耳都是我家的,今年,我栽培了15000袋,預計凈收入4萬元左右。”
“我們這些菌棒是由板糠、麥麩、紅糖等組成,成本每袋才1.8元,經過栽培,一個菌棒產值就可達到5-6元,效益比較可觀,而且比打工自由,所以我喜歡做這行,已經從事10多年了。”村民張香琴說。
在村里小馬路上吳水娥碰到過往村民都親切地問候:“去摘黑木耳嗎?”她告訴我們,最近正是收獲季節,村民們都忙著采摘黑木耳,也許是他們村的水土好,村民們栽培的黑木耳品質特別優良,現在村民都不再外出打工,甚至連黃山下村、坑下村、沈山頭村等到安福居住的下山脫貧村民,也開始栽培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