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牡丹江市立足資源、生態優勢, 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實施食用菌產業標準化、產業化、科技化、專業化,全市食用菌產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規模效益不斷提高。2012年,全市食用菌栽培規模達到31.3億袋(塊),總產量157萬噸,總產值71億元,拉動農民人均純收入2305元,其中黑木耳栽培規模26億袋,列世界第一位,黑木耳產量占全國的1/3,全省的50%以上,牡丹江已成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增長速度最快、農民增收效果突出的地區之一。
產業布局持續優化。食用菌栽培覆蓋全部縣(市)區及所有鄉鎮,形成了以東寧縣黑木耳、林口縣滑子蘑、海林市猴頭菇等為大宗骨干品種,以寧安市香菇、穆棱市雙孢菇為高附加值品種的“3+2”模式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
龍頭企業初具規模。全市食用菌龍頭企業達到25戶,江蘇雨潤、牡丹江龍飛、牡丹江中龍、海林北味、林口巖手等一批食用菌龍頭企業群體迅速崛起。2012年,全市食用菌加工量達到12萬噸(鮮品),形成了“雨潤”、“中龍”、“威虎山”、“北味”、“巖手”一大批知名品牌,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東寧雨潤綏陽黑木耳大市場成為農業部定點市場和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交易量占全國批發的2/3,實現了“買全國、賣全國”的目標。
標準化建設得到加強。制定了黑木耳、滑子蘑、猴頭菇等六大食用菌標準化規程,出臺了袋栽黑木耳標準化種植技術、無公害食品北方黑木耳生產技術規程等技術規范。全市建立黑木耳綠色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區6個,滑子蘑標準化示范帶2條,國家級猴頭菇、雙孢菇、香菇示范小區10個,帶動百萬袋以上生產專業村318個,培育典型示范戶1600多戶,標準化普及率達到90%以上。東寧縣北河沿國家級黑木耳標準化栽培示范園已成為全國黑木耳栽培的最高標桿和擴大對外技術交流的靚麗窗口。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全市現有省農經學院、省林副特產所、省林業科研所等30多家食用菌科研機構,近百人的博士、碩士、研究員等專家技術隊伍,先后開展了新品種、新技術研究60余項,獨創了越冬耳栽培、元寶耳栽培等多項新技術,黑木耳小孔栽培、春耳秋管、吊袋栽培、替代料栽培等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黑木耳節成效顯著。作為全國食用菌展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牡丹江黑木耳節創辦以來,五屆邁出五大步,現已成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黑龍江省政府共同舉辦的常態化的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展會。今年成功舉辦的第五屆黑木耳節,共有美國、澳大利亞、荷蘭、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20多個省市組團參展,參會參展嘉賓客商2000多人,參展企業385家,共有約16萬人次進館參觀、洽談和購物,現場交易額1200萬元,共達成貿易協議14.6億元。會上,國際食用菌學會授予了牡丹江市“世界黑木耳之都”榮譽稱號。“世界黑木耳之都”是國際食用菌學會首次頒發的榮譽稱號,也是牡丹江市獲得的第一個國際級城市品牌,標志著牡丹江市食用菌產業,特別是黑木耳產業登上了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