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縣境內雨量充沛,日夜溫差大,發展食用菌生產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磐安縣食用菌從1987年開始引種、推廣,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龍頭帶動,生產發展迅速,取得了明顯成效。1995年,我縣被評為“中國香菇之鄉”,目前已成為全國香菇生產大縣、流通大縣和出口大縣,其中鮮香菇出口占全國的45%以上,享有“中國香菇出浙江,浙江香菇數磐安”的美譽。
食用菌產業是我縣金字招牌產業之一,香菇種植曾在我縣掀起一股熱潮,據縣農業局食用菌技術推廣站負責人介紹,1994年至2000年是磐安縣食用菌種植的巔峰期,全縣年種植規模在6000萬袋左右,產量3.8萬多噸,銷售額3億多元。但由于前期投入大、勞動強度高、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等原因,近年來,磐安縣食用菌種植規模在逐年遞減,年生產規模穩定在4000萬袋左右,產值1.6億元。
為促進磐安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穩重求進,切實捍衛“中國香菇之鄉”的榮譽,縣農業局積極采取措施,一方面主動迎合市場需求,加快調整品種結構,加大了適銷對路產品的生產力度,先后引進推廣了杏鮑菇、茶薪菇、黑木耳、秀珍菇、金福菇、灰樹花、金針菇、雞腿菇等新品種,形成以香菇為主的多樣化發展格局,使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另一方面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更新步伐,較好地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種菇效益,促進了食用菌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設備機械化,種植規模化,方前菇農嘗甜頭
“以前,種兩畝香菇都忙不過來,現在我們9戶人家,種了60畝,田還不夠種。”在縣正煉生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種植基地里,合作社負責人胡正煉開心地對記者說,自從合作社引進了一些機械設備后,種香菇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胡正煉是方前鎮寺岙村人,已有20多年種菇經驗。“以前種菇完全靠手工和肩挑背扛,一對夫妻種兩畝田都累得夠嗆。”2011年4月,胡正煉覺得這種靠傳統的手工勞作和單打獨斗的種菇模式很難把香菇產業做大。于是,聯合村里的8戶農戶成立了磐安縣正煉生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并在2011年下半年到土地相對比較平坦的高丘村承包了60畝農田,按照標準化操作要求,投入200多萬元搭起了標準化的鋼架大棚170個,澆起了田間生產道水泥路12000平方米,建造生產用房1700平方米。
胡正煉說,承包了土地后,他們9戶農戶就從寺岙村搬到了高丘村的種菇大棚里,并花10萬元錢買來了國內先進的新型滅菌灶、花4.5萬元買了3臺自動裝袋機、花3萬多元錢買了9臺自動拌料機。
“種香菇的過程比較復雜,要經過配料、拌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發菌、出菇等過程(一般一茬香菇需要八個多月,收獲后,新的又可以種下去),以前所有的環節都靠人工,現在有了機械設備就不一樣了。”胡正煉說,種香菇,前面的拌料、裝袋、滅菌特別費人工。按以前的做法,光是做菌棒環節,9個人一天只能做出四五千個菌棒:一個人上料、兩個人裝袋、5個人扎口、一個人蒸灶。而一畝田需要上萬個菌棒,若夫妻兩個人做,一畝田需要做上近一個月。用上拌料機和裝袋機后,一天四五個人就能做出上萬個菌棒。“現在人工工資女的要80元一天,男的是100~120元一天,光這一項一天就能節省很多錢。”種了25年香菇的葛其興是合作社成員。他告訴記者,以前受勞力限制,他們的種菇面積一直無法擴大,種菇用上機械設備后,前期工作省了許多勞動力,使得他們能騰出更多的精力來擴大生產。
“特別是蒸菌棒的環節,省了很多人力,而且滅菌效果更好。”葛其興說,以前滅菌靠人工燒,三四千個菌棒一個灶,一個灶要燒三天三夜,一般需要兩個人燒,人很辛苦不說,由于人工燒溫度很難達到100攝氏度,滅菌效果不怎么好。今年3月,農業局食用菌技術推廣站帶我們去外地參觀的時候,發現用滅菌灶效果不錯,回來后和大伙一商量,就從淳安買回一個能放一萬多個菌棒的新型滅菌灶,并于今年8月投入使用。這種灶柴、電兩用,你只要把菌棒放進去,開始用柴火燒,3—4小時溫度就能達到105攝氏度。然后改用電燒,設好程序,就行了,不需要人看著,一天就能完成滅菌任務,且滅菌徹底,成品率高,成本省,每灶一萬袋滅茵成本500元左右,滅菌成本比原先節約了一半。滅菌灶自8月份投入使用到現在,已經為50多萬只菌棒進行了滅菌,3個月不到完成了以往全年也完不成的任務。周圍菇農得知這一情況后,特意到他們這里來學習,有的還索性向他們購買已滅菌的菌棒。
葛其興還告訴記者,以前他在家種香菇時,由于規模小,很少有客商上門來收購,所以都要自己拿到縣城里賣,每次來回車費要20多元,有時候一天要賣兩次,每年僅賣菇的車費錢就要好幾千元,現在種植形成規模后,銷路不用愁了,幾乎每天有縣內外的客商上門來收購,以前是賣不了、不好賣,現在完全就是供不應求了。
“因為做菌棒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倍,現在60畝田不夠種了,明年打算再租一些田,擴大種植規模,然后嘗試著做菌棒出售。”胡正煉說,用了機器設備后,大家的種菇能力提高了很多,下一步他們想再擴大規模。

方前鎮基地生產現場
新品種,新模式,黑木耳種植帶來高收益
在盤峰鄉櫸溪村永安源香菇專業合作社的黑木耳種植基地,記者看到,稻田里的木耳長勢喜人。永安源香菇專業合作社主任孔新平告訴記者,這個黑木耳916品種是縣農業局今年上半年引進的,該品種適合露天栽培,生長周期短,從接種開始50天左右就可以打孔出田,70天便可開始采收,而且比一般的黑木耳色澤更黑亮,菌朵也更肥厚,均以單片耳為主,具有省工、省料、產量高、品質優、易栽培、效益高等優點。
在櫸溪村,目前合作社共有6戶農戶種植黑木耳,面積23畝,菌棒30萬袋,合作社實行“集中生產、分散管理”的生產模式,即備料、菌棒制作、滅菌等環節統一由專業合作社完成,菇農只管接種、發菌管理和出菇,不用添置任何生產設備,就能進行黑木耳的種植。這樣的模式不僅有效提高專業化程度和生產效率,且菌棒出菌率高、成本低,孔新平給我們算了一筆賬,每畝田可放菌棒13000個,每個菌棒的成本不到2元,能產出2-3斤左右的鮮木耳,按目前鮮木耳3.5元一斤的市場價計算,每畝的純收入在5萬元以上,“今年上半年,縣農業局組織我們去龍泉、慶元、麗水等地參觀黑木耳基地,當時聽他們介紹黑木耳的效益時,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種成功后才知道,種黑木耳產生的價值是實實在在的。”孔新平感慨地說。
與以往種植香菇前期投入多,勞動量大,管理煩瑣的特點相比,種植黑木耳可實行“耳—稻”水旱輪作,在秋冬農閑季節在田里打幾個木樁拉上鐵絲就可以種植了,不需要搭建菇棚,除平時澆點水以外,基本上不用怎么管理,孔新平介紹說。不僅如此,黑木耳的銷路比較穩定,有專門的客商上門收購,較少的前期投入、良好的經濟效益、廣闊的市場前景,使黑木耳種植受到更多種植戶的青睞,目前已有很多農戶準備明年也開始種植黑木耳,預計屆時黑木耳的種植面積將會達到100多畝。
荒地利用,山溝里辦起了“工廠”
“這里原本是一些荒廢的田地,很多年沒有人種了,如今這些土地又能產生效益了。”深澤鄉馬祥村村委主任陳知富指著眼前的菇棚說道。自從上海每添食品有限公司來此投產高溫菇種植基地以后,村里荒廢的30畝土地重新得到利用,每畝年租金為800元,增加了農戶收入。
上海每添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食用菌出口為主的企業,今年3月,該企業利用馬祥村海拔高、氣溫低等特點,斥資100多萬元,打造高溫菇種植基地,準備在每年七到九月之際出菇,這段時間產出的菇肉厚、品質好,非常適合出口,由于是產菇淡季,不僅易于銷售而且價格也高。到目前為止,基地內已搭建鋼架菇棚30余個,生產菌棒30幾萬個,預計全年生產菌棒六、七十萬個,產值在350萬元左右。
高溫菇種植基地的建設,不僅使馬祥村的荒地變“廢”為寶,而且種菇所需的勞動力較高,所以長年雇用了15位村民,每人每月的平均工資在4000元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該村一批人員的就業問題。陳知富介紹說,目前該企業有意向和村里進一步合作,準備加大投資力度,把村里的另一塊荒地利用起來,大概也有30畝,到時候還要再雇用15個人。他給記者算了筆賬,30個人按照每個人4000元/月的工資,僅就工資一項每年就能給村里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相當于在村里辦了一個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