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香菇之鄉”之稱的磐安,一直把菇業作為農業主導產業來抓,面對菇業遭遇土地流轉成本高、科技支撐不夠、破壞森林資源、產業鏈不長等短板,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補足短板,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全縣年生產各種菇規模穩定在3800萬袋,產量近2.8萬噸,產值達1.98億元,鮮菇出口產量保持全國總量的40%以上。
當前,磐安土地流轉難、租金高情況突出,每畝租金高達1500~2000元,“想種無地種、想種租不起”,土地要素制約著菇業規模擴張。為解決土地流轉難題,該縣實行流出農戶、流入業主、所在村莊三方補助政策,引導土地成片流轉,由業主統一承租、建造大棚,其他種菇農戶以每平方米8元左右價格向業主返租,種植收益歸農戶所有。同時,在基地內推行架層立體栽培模式,畝均種植量比常規高出2~3倍。目前,全縣已建成玉山富盛、山香菇業、尖山康宇等規模種植基地11個,年種植量2500多萬袋,占全縣總量的66%。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有效破解了土地瓶頸制約,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約了土地資源,而且提高了生產效益和土地利用率。
以前種菇勞力投入多、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導致種植農戶大幅減少。該縣通過政策補助引導菇農采用機械化生產,目前已引進新型滅菌灶、拌料機、裝袋機、扎口機等機械200多臺(套),建成11家菌棒加工廠。深澤鄉殿口村陳秉忠、冷水鎮潘潭村盧盈良等菇農都以“菌棒代加工”模式年均種植5萬袋,年純收入達15萬~20萬元。
傳統種菇需要消耗大量木材,導致農民盲目砍樹育菌,破壞了森林資源。磐安縣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充分利用農業生產廢料和木制品下腳料,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推廣“茭白—大球蓋菇”“桑枝—杏鮑菇”“食用菌廢菌料再利用種菇”“藥—菇”“菜—菇”“果樹套種食用菌”等生態循環模式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先后建成縣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8個,山之舟創建成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企業,“茭白葉種植杏鮑菇模式”入選省農業廳生態循環模式典型案例,“食用菌多級循環利用模式”被評為省水環境治理暨現代循環農業十大創新技術與模式之一。山之舟采用桑枝、玉米芯、甘蔗渣、木屑栽培杏鮑菇,再用杏鮑菇的菌糠培育香菇、木耳、平菇等菌類產品,二次種菇后的菌糠作為原材料成長肥料,推動了資源再利用。
磐安還將菇業與旅游、文化等相結合,提升其附加值。金土地開發食用菌采摘體驗產品,最多時一天接待游客1000余人,香菇等農產品銷售額達2萬余元。而有著“羊愔食菇成仙”傳說的雙峰鄉,正在建設菇仙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