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我市在雙孢蘑菇新菌株適應性試驗與示范推廣、毛木耳新品種試驗與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杏鮑菇工廠化精準栽培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草菇新品種試驗與示范、雙孢蘑菇疣孢霉病與杏鮑菇細菌性腐爛病病害無害化綜合防控技術試驗示范、雙孢蘑菇和毛木耳主要害蟲綜合防控技術試驗示范等科研成果上,均取得顯著成效。
農業研究所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我市在2011年5月完成雙孢蘑菇新菌株W2000、W192的品種對比試驗,通過產量、菇質、形態特征等綜合比較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優質覆土材料篩選與改良、草菇廢料、杏鮑菇廢料規范化栽培蘑菇的原料發酵及出菇管理配套技術、病蟲害安全綜合防控等技術環節,結果表明這兩個新菌株菌絲長勢好,產量較高,鮮菇品質優良,完全符合商品菇要求。而毛木耳新品種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新菌種AP201菌株是綜合性狀最好的毛木耳菌株,具有耳片厚、菌絲生長速度快、抗污染能力強等特性,產量高達96.79g/袋,比ck增產50.65%。
另外,在與崗位專家配合開展“日引1號”杏鮑菇工廠化精準栽培生產技術研究過程中,我市通過集成杏鮑菇工廠化栽培最佳培養基配方、PH、裝料量與栽培袋規格、出菇管理等生產技術,在漳州綜合試驗站杏鮑菇基地示范,綜合效益提高10%以上。同時,通過建立雙孢蘑菇病害和蟲害監測站,及時發布病害和蟲害測報信息,建立漳州地區病害綜合防控技術檔案,有效地減少了病蟲害對食用菌生產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