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莆田城廂區常太鎮山門村林鳳實都在忙著晾曬鮮紅菇。近半月以來,該村不少村民與林鳳實一樣,早出晚歸采野生紅菇銷售,賺了不少“生態錢”。
山門村位于常太鎮東北部,是個老區基點村。這里山高林茂,雨露豐沛,晝夜溫差大,加上土壤和環境十分特殊,是福建不多、莆田市少有的出產紅菇的“風水寶地”。但從1986年到1996年,全村幾乎家家戶戶栽培香菇。大量的闊葉林遭到毀滅性破壞,被粉碎為木屑作為香菇原料,原先適合紅菇生長的生態環境遭嚴重破壞。
針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常太鎮引導村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封山育林,配置了專職護林員,并扶持村民改香菇栽培為蘑菇栽培,用稻草替代木屑作原料。這些年來,該村乃至全鎮的生態林得到了有力保護,紅菇的生長環境得以恢復。每當芒種、立秋前后,該村山上的紅菇便紛紛破土而出,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許金樹介紹,紅菇因其營養豐富,香甜可口,產量少又不能進行人工培植,屬純天然高級補品而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他說,20年前,山門紅菇并不出名,也不值幾個錢,除了當作土特產送給親戚朋友,紅菇主要是自家吃,很少出賣。近幾年,幾乎是一年一個價,每500克紅菇,2011年800元,目前已突破了1000元。
據了解,今年立秋前后,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采菇,多的一家一季能采10公斤左右干品,少的也有兩三公斤。全村山頭的紅菇干品產量達350公斤左右,采菇的這十幾天,紅菇就為全村增加了六七十萬元的額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