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建明/圖
10月24日,三明市林業局組織召開了一場紅菇專題座談會。
上月20日“經濟廣角”版、《福建日報》10月17日“視點”版相繼報道了三明市紅菇采集業的現狀,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黃琪玉、市委副書記梁晉陽、副市長詹積富分別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專題研究,“促進紅菇產業的規范持續發展”。
此次座談會有林業部門、農業部門、工商部門、食用菌研究專家、村民代表和企業主10多人參加。會議明確提出“紅菇產業化”概念,探討紅菇產業化的前景。林業部門還現場給出多項扶持紅菇產業發展的政策。
與會人員認為,目前紅菇產業處于自產自銷的自然經濟狀態,市場化程度低,營銷混亂,真假混雜,未形成品牌,附加值也不高,做大做強,存在諸多難題,尤其是紅菇純菌絲人工培養難度堪比數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已難倒幾代食用菌研究專家。但我市有500多萬畝天然林,做大做強紅菇產業有獨特的現實和技術優勢。
挑戰一:紅菇共生林的家底
有天然林未必有紅菇,但要有紅菇必須有天然闊葉林。“全市有8萬畝紅菇共生林,可年產紅菇40噸。”市農業局食用菌技術推廣站專家劉葉高提出這個估算數字后說,確切數據統計難。“一些人半夜去采紅菇,就是怕人知道紅菇點。”市林業局副局長王麗艷點出了統計最難的是紅菇點未公開,村民不肯透露。
市林業局局長詹學齊主持座談會。他認為紅菇共生林是出紅菇的必備條件,要發展紅菇產業,必須摸清共生林面積,確定共生林的具體位置,這是做大紅菇產業的第一步。
這項工作開展難度大,目前存在普查技術、人員、經費問題,具體由哪個部門執行尚待明確。
“已知的紅菇林要加強保護,可以做的工作先做。”王麗艷說。
與會人員建議劃出紅菇保護區,保護紅菇生長資源。大田盂坂村八峰天然菌業合作社曾向林業部門遞交過申請,理事長蘇光地在會上再次提出要求。
詹學齊說,保護區可以自己先設,不一定達到什么級別,可以是保護區,或者保護點,重點在保護紅菇共生林。
挑戰二:合作社推廣的可行性
我市擬以“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方式,規范紅菇資源開發,做大紅菇產業。
蘇光地介紹了八峰天然菌業合作社的經驗。合作化引入紅菇采集的可行性,成為會上爭論的一大焦點。“沒有合作社,盂坂村紅菇做不大,單位產量也提不高。”蘇光地說,規范發展后,紅菇共生林得到保護,采集規范起來,烘烤出來的紅菇品質更高。“盂坂村小,紅菇共生林面積不大,紅菇生長相對集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盂坂村以合作社發展紅菇的做法取得成效,但與會人員認為推廣要穩妥。
三元區中村鄉白水村、明溪縣夏陽鄉良村都是紅菇產地,但紅菇生長十分分散。兩村村主任認為,紅菇合作社目前在村里不具可操作性。
而大田縣桃源鎮橋山村、梅山鄉璞溪村這兩個紅菇產地,認為可復制盂坂村的做法。兩地已提出申請,準備成立紅菇專業合作社。
詹學齊局長認為盂坂村的做法有借鑒意義,但不能簡單復制。近期要普查紅菇生長資源,挖掘具備成立紅菇合作社條件的紅菇產地村,每個縣確定重點村,引導村民成立紅菇專業合作社。
市林業局當場開出了幾項鼓勵措施,其中包括,在林業專業合作社項目、林下經濟項目、品牌創建工作中,重點扶持紅菇專業合作社
。
。
挑戰三:產業化運作的前景
“十幾年前紅菇送到北京上海,因為菇腳沾著泥土,被當垃圾扔掉。”劉葉高說,如今紅菇價值倍受重視,北京、上海市民也開始接受紅菇。紅菇要產業化,推廣不可缺少。
品牌被認為是紅菇產業化必由之路。大田八峰天然菌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就為所產紅菇注冊“仙峰”商標,此后申報并被列為“綠色食品”。
市工商局商管科科長李建平提議,紅菇專業合作社可申請集體商標,村民共享。
專家劉葉高建議,我市的紅菇可以借鑒大田高山茶的做法,注冊“明溪紅菇”統一商標,這樣推廣更給力。他分析說,全市12個縣(市、區)均產紅菇,尤以寧化、大田、明溪為多,其中明溪紅菇品質最好,在市場上形成口碑。目前我市市場上的紅菇打的牌子多為“明溪紅菇”。
詹學齊局長建議,對創建紅菇商標品牌、開設紅菇專營店給予獎勵。
產業化的高級形式是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劉葉高介紹說,紅菇有特殊的藥用和營養成分,目前一些科研單位從紅菇中提取抗衰老成分已取得成果,紅菇深加工前景廣闊。
與會人員認為,這些工作要整合相關部門的資源,統籌發展。林業部門明確了要重點做好紅米櫧等殼斗科樹苗培育基地建設和產值統計。工商部門重在指導扶持紅菇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農業部門建議成立專門機構,統籌協調各項工作,尤其是林業和農業部門要密切配合。
“搞了20多年食用菌,政府組織這樣的食用菌座談會還是第一次。”會后,劉葉高說,政府對紅菇重視,有望全面激發紅菇發展潛力,使紅菇產業化邁出關鍵的第一步。
挑戰四:人工栽培的夢想
今年,我市正紅菇每公斤價格普遍超過千元,明溪紫云村產的紫紅菇已升至4000元。紅菇價格高,與目前仍無法人工栽培有關。
紅菇人工栽培是世界難題,原三明真菌研究所黃年來等專家曾探索過紅菇人工栽培技術,至今未能攻克。永安市貢川鎮一位陳姓老農曾到紅菇生長點,完整挖取表土,放進培養袋進行客土培植,長一批紅菇后就不再長了。
劉葉高介紹說,紅菇人工栽培目前已實現純菌絲分離,但分離出來的菌絲無法培育種植,這是攻克紅菇人工栽培的關鍵。
劉葉高建議,恢復類似原三明真菌研究所的機構,引進高端研究人員,申請項目,力攻紅菇人工栽培難題。
他還建議,在紅菇人工栽培未實現之前,農戶和研究人員可研究紅菇增殖技術。他分享了他總結的主要增殖技術:一是培育與紅菇有共生關系的殼斗科樹苗,植樹護山,培育菇地。二是疏枝清草,調適共生林的光照通風。三是引水噴霧,根據氣候和紅菇需求,降溫增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