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保護紅菇采集 關注野生菌現狀


    【發布日期】:2012-10-18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核心提示】:目前,三明全市天然闊葉林面積有400多萬畝,其中的紅菇共生林面積仍有待具體統計。三明市林業局有關人士說,當地紅菇共生林分布十分廣泛,保護、開發紅菇共生林,發揮紅菇采集傳統的優勢,可以有所作為。
    原標題:瘋狂的紅菇

    紅菇價格一路飆升,導致采集活動空前活躍。


    永安市天寶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內的紅菇共生林(位于永安市青水畬族鄉柯山村境內)。陳華安 攝

     
         紅菇這一稀有野生食用菌,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禮物;不少紅菇生長點曾一度是家族秘密,一代代傳給子孫。紅菇價格的日漸攀升,導致其被過度采集,也將使資源面臨枯竭的危險。專家指出,有天然闊葉林才有紅菇,應該規范紅菇采集模式,保護紅菇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全面禁止天然闊葉林的采伐。
           魏昌祥覺得紅菇越來越不好采了。
           他家住永安市青水畬族鄉柯山村,這是個大山包圍的山村。和祖輩一樣,除了忙農活,他和妻子每年都會上山采集紅菇。然而,近年來的收成越來越少。
          “今年只采七八斤,比往年少了一半多。”魏昌祥整理曬干的紅菇時抱怨說,除了今年少雨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采菇人太多了,紅菇生長資源開發過度。

      老采集戶“金盆洗手”
           三明植被覆蓋率高,村民有采集紅菇的傳統。每年的立秋到白露前后,紅菇生長的季節,鄉村就會出現一個上山采集紅菇的群體。
           然而,近年來,無序采集、開發過度、保護不足等問題凸顯,紅菇采集傳統尷尬頻現。
           魏昌祥對此深有感觸,卻十分無奈。他說,過去剛長出的紅菇可以留到第二天采集,可如今村里采集紅菇的人多,只要遇到紅菇,即便未達到最理想的狀態,也幾乎一朵不留。
       “為了找到紅菇,用棍子在樹葉里捅來捅去,對紅菇生長也有影響。”魏昌祥說,幾乎全天候有采菇人在紅菇共生林里搜尋,破壞了紅菇生長環境里的腐植層。
          鄰村村民吳雙英對此也體會頗深。因為采集紅菇的村民多了,她有時候“顆粒無收”,只好背著空空的竹簍回家,“采紅菇看運氣,現在一定要比別人早”。
           8月下旬正值紅菇生長的中后期,筆者在永安市青水畬族鄉看到,爐坵、柯山、龍頭、三溪等村許多人家房前屋后都曬著野生紅菇。每到中午,路上經常可以遇到背著竹簍、帶著礦燈的采菇村民。他們有的凌晨上山剛回來,有的剛吃完午飯,就騎著摩托車到偏遠的山里繼續采集。
           這讓一些有采集紅菇習慣的村民“金盆洗手”。爐坵村村民劉修樓就是其中一名。“采紅菇的人太多了,有的半夜12點多就上山,等紅菇長出來。”他的這一說法,外來人聽來匪夷所思,卻被不少村民證實。

           一公斤1600塊都算便宜
           紅菇采集活動空前活躍,主要原因在于近年來紅菇價格的飆漲。
          “每年漲一百,現在一公斤賣1600元。因為找我買的都是鄉鄰介紹的,這個價格算便宜的了。”爐坵村村民劉先治坦言,紅菇價格近年來每年都在上漲。然而,他的紅菇不愁買家。
         “今年剛開始采的時候,就陸續有人定了2公斤。后來一些人要,我就不敢答應了。”劉先治夫妻往年的紅菇都供不應求,今年也不例外,3公斤多紅菇很快就有買家上門求購。
      紅菇為何價格一路走高,卻如此熱銷?
      《本草綱目》記載:紅菇“味清、性溫、開胃、止瀉、解毒、滋補、常服之益壽也”,有著“南方紅參”的美譽。它是食補佳品,民間常以正紅菇加黑豆或與未產蛋雌雞燉服治療貧血、水腫、營養不良及產婦出血過多等癥狀。
      而且紅菇至今無法人工栽培。“紅菇對生長環境很挑剔,除了天然闊葉林這樣的共生林外,還對氣候有要求。目前關于紅菇生長環境的研究都未能取得實質性的成果。”三明市林業局有關人士介紹,每年紅菇的產量都極其有限。
      “眼看著價格一路上揚,但吃紅菇的人越來越多了,店里的紅菇銷量一年比一年大。”三明市區一土特產經銷店店主每年都會下鄉收購紅菇。他認為,紅菇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而且加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使得紅菇需求量增大。
     
      祖傳采集點曝光
      許多有采集紅菇習慣的村民深知,共生林木的興衰與紅菇的存亡息息相關。“大溪峰前幾年伐木造林,只在沿河山邊留些老樹木,其他地方都不長紅菇了。”劉先治口中的大溪峰就是他十幾年來采集紅菇的山場。
      三四年前進行的那場伐木活動,給紅菇生長環境帶來的影響不止于此。“下雨天雨水帶著泥水沖到河邊,也破壞了許多樹葉腐植層。”劉先治妻子采集紅菇時對此深有體會。
      紅菇稀有,但生長點往往相對固定,有些生長點被少數人知道后,采菇人每年在紅菇生長季都會秘密前往采集,即便有人打探也不外宣。有老農介紹,不少紅菇生長點曾一度是家族秘密,一代代傳給子孫。
      如今這種現象幾乎不存在了。“現在老樹林越來越少,稍微近點的山林都被找遍了,家傳的紅菇點哪里藏得住。”魏昌祥說。
      因為紅菇共生林減少、采集活動競爭激烈,山崖等紅菇生長地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前往采集,除了馬蜂、野獸襲擊等危險外,如今采紅菇更具危險性,夜間尤其如此。8月26日,爐坵村一村民在地里采收玉米到凌晨,收工后獨自一人上山采集紅菇,天亮前在河邊一個紅菇生長點附近被發現時,已經因勞累過度癱倒在地,搶救不及,不幸死亡。
          “再過幾年,歲數大些,就不采了。”年近五旬的劉先治說,如今妻子上山采紅菇,他都懸著一顆心。

     
       東風農場的規范樣本
      “璞溪村紅菇共生林面積近萬畝,但紅菇產量卻不及共生林只有2600多畝的東風農場。”林業部門有關人士透露,大田縣這兩個紅菇產地,前者走的是傳統采集模式,采集戶各自為政。
         后者近年來摸索規范發展之路。其中的盂坂等自然村村民致力于保護紅菇賴以生長的天然闊葉林,并在2007年組建天然菌業合作社,將當地紅菇產地劃片保護、管理,并規范采集、烘烤等環節。農場可年產紅菇1000多公斤,產值逾百萬元。
      “闊葉林內的樹木別說砍了,連自然倒下的也都爛在山上,沒人會去拿。”東風農場林業站站長廖民炎說,盂坂自然村規定,破壞紅菇共生林的村民將被取消紅菇利益分配資格,所以村民自覺保護村里劃出的紅菇共生林。
      這一做法,在三明市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站站長周財榮看來,對規范當地紅菇產業發展有借鑒意義。他建議紅菇產地以村或者數個村為單位,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加大紅菇共生林的保護力度,規范紅菇的采集、烘烤工作,并處理好村民利益分配等問題。
     
      有天然闊葉林才有紅菇
      近年來,三明市林業等部門也十分關注紅菇等珍稀野生菌的現狀。
      “有天然闊葉林才有紅菇。”盧遠清說。他是泰寧縣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站站長,他希望當地紅菇產地能申報省里林下采集的有關項目,并曾試圖普查泰寧境內具備紅菇生長條件的山場。初步調查顯示:全縣劃定紅菇生境保護地3.2萬畝,投資1152萬元,畝產紅菇0.3公斤,年產值1.54億元。
      目前,三明全市天然闊葉林面積有400多萬畝,其中的紅菇共生林面積仍有待具體統計。三明市林業局有關人士說,當地紅菇共生林分布十分廣泛,保護、開發紅菇共生林,發揮紅菇采集傳統的優勢,可以有所作為。
      國家層面也日益重視林下經濟的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7月底正式公布,三明市將制定配套的貫徹意見,其中將突出提及林下采集,強調對紅菇共生林的保護。
      “要發展紅菇采集,首先要保護好紅菇共生林。”盧遠清說,泰寧縣有村民試著為紅菇生長點施肥,但效果適得其反,目前對紅菇生長環境人工干預只能“做好事辦壞事”,最主要的是保護好天然闊葉林,否則“紅菇生長環境遭破壞,恢復短則需要十幾年,長則需要三四十年”。
      三明市林業局資源管理站站長周財榮則表示,2011年,該市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考慮,開始全面禁止天然闊葉林的采伐,今后這一做法將執行得越來越嚴格。 
     
    關鍵詞: 紅菇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井市| 杂多县| 大同县| 车险| 侯马市| 敦化市| 西乌珠穆沁旗| 郴州市| 葫芦岛市| 西青区| 巫溪县| 呼和浩特市| 平遥县| 沾化县| 大城县| 萨嘎县| 阿拉善右旗| 乡宁县| 青浦区| 襄城县| 华容县| 潞西市| 房产| 霸州市| 松桃| 阳原县| 凌源市| 新民市| 瓦房店市| 呼和浩特市| 英德市| 松阳县| 新乡市| 灵石县| 于田县| 南雄市| 宁远县| 栾城县| 宣恩县| 林口县|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