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在柞水縣下梁鎮解放村劉海波的食用菌基地里,一排排食用菌大棚整齊劃一,一顆顆小香菇已經探出了頭。該食用菌基地占地35畝,地栽香菇30萬袋,可實現純收入60萬元。
“我種植的這些香菇的原料都是農業廢棄物、秸稈或者樹木的枝條,單這個項目大約每年能消耗農業廢棄物40多噸。同時,我的食用菌基地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節約了資源,樹陰又能促進食用菌的生長……”劉海波說道,“我這些食用菌一個菌棒能產出一斤多香菇,根據現在的市場價,年產值可達310萬元,純收入可達60萬元。但是,我覺得最大的效益還是生態效益,這些菌棒最終都是會用到地里去,化作有機肥料,提高了土地肥力,把廢棄物做培養基,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今年來,柞水縣利用農村豐富的樹枝梢頭和農作物秸稈,大力發展地栽香菇,并組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香菇種植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目前,已在下梁、杏坪、豐北河、乾佑鎮培育食用菌大戶25戶,累計發展地栽袋料香菇83萬袋,可實現純利潤170余萬元,這些小香菇不但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又產生了巨大生態效益。
“我種植的這些香菇的原料都是農業廢棄物、秸稈或者樹木的枝條,單這個項目大約每年能消耗農業廢棄物40多噸。同時,我的食用菌基地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節約了資源,樹陰又能促進食用菌的生長……”劉海波說道,“我這些食用菌一個菌棒能產出一斤多香菇,根據現在的市場價,年產值可達310萬元,純收入可達60萬元。但是,我覺得最大的效益還是生態效益,這些菌棒最終都是會用到地里去,化作有機肥料,提高了土地肥力,把廢棄物做培養基,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今年來,柞水縣利用農村豐富的樹枝梢頭和農作物秸稈,大力發展地栽香菇,并組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香菇種植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目前,已在下梁、杏坪、豐北河、乾佑鎮培育食用菌大戶25戶,累計發展地栽袋料香菇83萬袋,可實現純利潤170余萬元,這些小香菇不但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又產生了巨大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