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欧美,日韩精品资源,国产美女一区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易菇網-食用菌產業門戶網站
省級分站
分類網
  • 裝袋機
  • 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態 » 產業動態 » 正文

    宋愛榮——攀登中國藥用真菌科研巔峰的科學家


    【發布日期】:2012-07-02  【來源】:中國食品報食用菌周刊  【作者】:劉琴
      

    核心提示:
          1993年8月,國際第一屆蕈菌生物學及蕈菌產品大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在會上,她發表的論文《玉米、木耳大田立體高產栽培技術》,受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蕈菌專家和學者的首肯和高度重視。
          1996年6月,她應邀出席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召開的國際第二屆蕈菌生物學及蕈菌產品會議。她發表的論文《七個白色金針菇新品種氨基酸的測定與分析》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和極大關注。
          她先后主持和參加了省部級重要研究課題12項,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她擔任主編的《玉米、平菇、木耳立體種植》科教片獲國家農業部“神農獎”二等獎;她先后參加國際會議8次,在國際會議上發表重要學術論文10篇。
          她的“灰樹花發酵液多糖的提取”已正式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灰樹花發酵液多糖提取工藝及其藥理作用研究”經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江春領銜的鑒定委員會鑒定,確認該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現在,雖已年屆花甲,但她還奮斗在食藥用菌生產第一線,為山東萊蕪贏匯、高密惠德等多家企業擔當香菇、金針菇工廠化生產、全套生產設備技術指導及其產品深加工開發,研究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治療腫瘤藥品“樟芝膠囊”等一系列多糖產品。目前,正在研究山東省科技攻關課題“藥用真菌多糖抗禽流感病毒”項目。
          她,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山東省應用真菌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蕈菌生物學及蕈菌產品學會會員——宋愛榮。


          從小立大志 要當“紅色工程師”

          1952年8月15日,宋愛榮出生在大連市沙河口區正仁街德友巷5號一個普通工人家庭。 
          小學期間,正趕上“向雷鋒同志學習”、全國學習解放軍的年代,宋愛榮立志當紅色工程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小學畢業那一年,宋愛榮以大連市第4名的優異成績考入遼寧師范學院附屬中學。但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讓宋愛榮這一代人熾烈的求學夢破滅了。
           為了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17歲的宋愛榮和同學來到離家1500里的遼寧省寬甸縣夾皮溝公社大湯石大隊插隊落戶。
           知青生活十分艱辛,一年到頭根本見不到大米、白面。大隊每人每年發給360斤玉米,女的還要省給男的吃。“斷頓了”,就組織人到山上挖野菜、采蘑菇充饑。宋愛榮借此機會也認識了許多食用菌和毒菌。
           1971年,宋愛榮隨父母返回原籍——山東省萊陽縣龍旺莊公社周格莊大隊插隊落戶。
           兩年后,宋愛榮在基層組織推薦的基礎上參加統一考試,最終被萊陽農校錄取,畢業后留校當教師。1983年,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工農兵學員”出身的不能給本科生上課。領導提出三個崗位讓宋愛榮選擇:到科研處做管理工作;到工會做婦女工作;到農學系當秘書。
           宋愛榮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毅然決定謝絕做行政工作的美意,轉到農學系微生物實驗室做專職實驗員。
      
          “社會和農民需要我,我就覺得充實愉快”
     
           宋愛榮在實驗室做實驗的時候,經常碰到一些樸素勤勞的農民到微生物實驗室咨詢養蘑菇的知識,于是她對研究蘑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與現任山東省食用菌專家顧問團團長蔡德華老師一起辦了兩期培訓班,每期半月,為軍隊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為農民培養種蘑菇的骨干,同時還搞食用菌科學技術研究。
           在實踐過程中,宋愛榮覺得食用菌的研究領域很廣闊,未知數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經領導批準,宋愛榮到四川大學微生物系微生物分類實驗室進修。短短的一年時間,宋愛榮除了拼命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還掌握了真菌、放線菌的分類技術和細菌的鑒定技術等。學習結束后,宋愛榮回到學校給大學生代實驗課,講食用菌學。
           這時,社會上很重視食用菌的生產,很多縣、鄉紛紛請宋愛榮給農民講食用菌,她說:“社會和農民需要我,我就覺得很充實,心情很愉快,干勁十足。”
           1990年,農業部要逐步在全國建立十大菌種場,首批四個,山東食用菌菌種廠設在萊陽農學院,這是北方第一個菌種場。學校任命宋愛榮為菌種場副場長,分管技術工作,并在齊河、濰坊、安丘、莘縣、萊西等地建立了食用菌開發基地。
           在安丘縣,宋愛榮看到一戶農民七口人穿一條褲子,心里極不是滋味,就在安丘建立了香菇基地;在聊城,她看見一戶農民全家蓋一床又臟又重的被子,心里酸溜溜的。由于她的精心指導,農民因為種蘑菇發了財,生活改善了,有的住上了小樓,她心里美滋滋的。
           為了使食用菌生產達到國際產業化水平,宋愛榮受聘牟平“九發食用菌公司”為顧問,與意大利阿爾發公司合資,實現蘑菇生產工廠化。
           宋愛榮為山東食用菌的生產、開發和推廣,功勛卓著,成績顯赫,受到各級領導和專家的稱頌和政府的獎勵。1992年,宋愛榮被評聘為副研究員,1999年,被破格評聘為研究員,終于實現了當紅色工程師的夢想。  
     
            20年采集218種標本 發現珍稀菌“灰樹花”

           宋愛榮決心以食用菌研究開發為基地向科學巔峰登攀。
           自從1983年轉到微生物教研室后,宋愛榮就特別注重采集整理食用菌標本。20年間,她采集了218種標本。在采制標本的過程中,宋愛榮發現了一朵淺灰色、形體細長優雅的蘑菇,這種蘑菇的學名叫灰樹花,是一種極其稀少的食藥兩用菌。經研究,宋愛榮驚奇地發現灰樹花營養價值極高,氨基酸含量高達30%,主要成分多糖具有抗腫瘤、調節血糖、血脂,提高人體免疫力的神奇功效。
           宋愛榮想:如此高貴的菌類,如果能繁育推廣,制藥治病保健,豈不造福天下百姓?但她深知:多糖研究是21世紀世界研究的前沿課題,不搞,就攀不上世界巔峰;卻步,是膽怯懦弱的表現;拋棄,棄之可惜,她不甘心呀!怎么辦?
           宋愛榮和愛人黃寶利商量,拿出自家多年儲蓄的兩萬元用以購買藥品、器材等,先搞小型試驗。她在實驗室分離出灰樹花菌種,再人工栽培。經過認真的比較試驗,科學測定其不同品種的營養價值、多糖含量、蛋白含量、核酸含量,最后篩選出較為理想的品種。但灰樹花子實體的培育非常困難,灰樹花的生物轉化率很低,如:一斤培養基干料可出平菇2—3斤,同樣條件,灰樹花只出菇3—4兩,如此低的產量和高昂的成本,農民怎能接受?怎樣栽培推廣呢?
           這時,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已充分認識到灰樹花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日本人用來抗癌、降血壓、降血脂等藥用。在一次與國外同行的交流中,宋愛榮得知日本神戶醫科大學教授難波宏章已從灰樹花菇體中成功提取多糖的信息,這對她是啟迪,也是激勵。她覺得,中國的灰樹花都是野生的,固體栽培難,資源匱乏;子實體來源不同,易附著重金屬離子;品種混雜,抗腫瘤效果不一;以子實體提取多糖,成本過高,常規提取方法采用的化學試劑有藥物殘留,我們不能用,搞保健品,首先要保證無毒無副作用,對身體有益。
           到底怎么辦?宋愛榮似乎走入了死胡同。 
     
           發酵液中提取多糖 攻克世界前沿課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宋愛榮不僅閱讀大量的資料,還進行了反復的科學試驗,終于在1996年大膽創新思路,決定用液體發酵的方法大量繁殖灰樹花菌絲體,然后從發酵液中提取多糖。
           搞灰樹花的液體發酵,這是史無前例的事。宋愛榮翻閱大量書刊和實驗,晚上觀察記錄液體發酵的條件和變化,白天借用小型振蕩器堅持試驗。經一個多月的試驗,做了幾十個樣品,終于克服了弊端,保證多糖。
           試驗要擴大,但資金和器械不夠,從農學系遺傳實驗室借來新進的旋轉搖床,能搖3萬毫升的發酵液,7天后提取粗多糖,進而提取了純多糖。這項極具開發前景的科研課題,受到學校和省科技廳的高度重視,1998年,被列為山東省九五重大攻關課題,撥款40萬元作為科研經費。學校撥了45萬元配套費,并騰出18間房屋,從全院6個專業選調8人組成灰樹花多糖研究課題組,宋愛榮為主持人。
           2000年6月到2001年5月搞中試,不搞中試就不能保證藥品的安全無毒,不能保證人身健康;不搞中試,就不能產業化,不能把產品推向社會。要搞中試需要綜合知識和能力,調試——發酵——提取,共做了5個循環,全組8個人不分男女,日夜24小時輪流守在實驗室里,三頓飯送到實驗室,睡在實驗室。在揮汗如雨的忙碌中,當第一批灰樹花膠囊灌裝出來的時候,蒸籠一般的車間里霎時一片歡騰。
           1999年11月,宋愛榮向國家申請專利,2003年5月8日獲得專利證書。
           從子實體提取多糖到液體發酵提取多糖,是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的重大突破,質的飛躍,保證了灰樹花多糖質量和生產的工廠化,取得了成功,大大超過日本人的研究水平,達到國際領先。
           宋愛榮一步一個腳印,從基礎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從食用菌的開發推廣到技術攻關,從食用菌研究到藥用菌研究,從一般保健品研究到最終攻克難關達到國際領先。
           當記者問宋愛榮成功的秘訣時,她說:“要干就要干到底,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不當縮頭烏龜;越困難越要堅持下去,堅持到底才能勝利。沒有韌勁,就攀登不到頂點,甚至前功盡棄。不能克服困難稱不上科學家。”

     
    關鍵詞: 宋愛榮 藥用真菌
     
    [ 動態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動態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本站  |  發展歷程  |  顧問團隊  |  會員入會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聯系我們  |  隱私政策  |  使用協議  |  信息規范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  |  鄂ICP備20002293號-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西区| 永仁县| 绥芬河市| 巢湖市| 开平市| 东明县| 苍梧县| 鄄城县| 翁牛特旗| 漾濞| 湖北省| 阿尔山市| 墨竹工卡县| 崇信县| 临沭县| 三江| 个旧市| 阿尔山市| 米林县| 合水县| 象山县| 花垣县| 四平市| 玉山县| 九龙城区| 潜山县| 佳木斯市| 莱西市| 亳州市| 宁波市| 华安县| 阜阳市| 怀来县| 涞源县| 雅江县| 鄢陵县| 邯郸市| 澄城县| 松原市| 南川市|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