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供銷合作社以節能減排、節支增收為目標,積極推行食用菌循環經濟的發展,在促進該省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食用菌產業具有“點草成金,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無廢生產”的特點,是現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典范。因為食用菌的栽培基料主要是木屑、農作物秸桿、牲畜、禽類糞便等,在培養過程中自身產生一種活性較強的纖維轉化酶,將纖維素降解為碳水化合物,作為自身營養素產生子實體---各種菇類。收獲后剩下的培養基(廢料),經加工處理后又可作為飼料、燃料或有機肥還田,使農業廢棄物得到綠色循環利用,從而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近兩年來,浙江省供銷合作社大力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了全省各地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龍泉市尖峰蔬菜專業合作社利用廢菌棒和豬糞進行發酵,再經過加工,研制出了供花、苗木、茶葉、蔬菜等使用的有機肥。這種肥料對于植物來說,不僅營養成分高,還能使土壤不易板結。劉仁娟機制炭廠用廢菌棒燒制成木炭,每噸賣出了3000多元,成了“黑金磚”。龍泉市農業局土肥站利用廢菌棒進行還田改土試驗獲得成功,廢菌棒增加了農田的有機質含量,試驗田水稻每畝增產15%以上。目前全市每年有5萬噸以上的廢菌棒,90%以上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浙江雙益菇業有限公司利用廢棄菌棒研制出飼養牛、羊、豬等動物的菌糠生物飼料。1公斤菌糠生物飼料,相當于約0.6公斤玉米的飼料價值,每天每頭肉牛的飼養成本可降低2元多,每頭肉牛可增加收入近600元。金溢牧業公司在此基礎上將循環鏈延長,將肉牛養殖產生的牛糞與稻草等配合種植蘑菇。種植蘑菇的廢料又用來繁殖蚯蚓,再用蚯蚓喂養石蛙等動物,繁殖蚯蚓的廢料還是上好的有機肥料。肉牛產生的尿液及牛場沖洗水引入沼氣池,產生沼氣,供農場內部能源照明和燃料。從而形成了植物—肉牛—蘑菇—蚯蚓—石蛙—有機肥的循環體系,使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據專家初步試驗測算,這種生態循環經濟體系,使食用菌原材料利用率至少提高了5倍。
淳安、嘉興等蠶桑產區利用廢棄物桑枝條和稻草成功栽培黑木耳,有效地推動了生態保護和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龍泉、云和等市縣正在利用象草(粗蛋白含量是木屑的5倍)栽培香菇、黑木耳試驗獲得成功,可代替三分之二的木屑,使每袋黑木耳節省成本0.3元,并提早出耳15-20天。這些方法不僅解決了部分食用菌栽培原料來源,緩解了菌林矛盾,還能變廢為寶,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種菇效益,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對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平湖市利用本地豐富的稻草資源,積極發展蘑菇等草腐型食用菌生產,并利用蘑菇菌渣作基肥還田發展蘆筍等高效經濟作物,形成了水稻-蘑菇-蘆筍的循環生態種植模式,既推動了蘑菇、蘆筍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又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食用菌已成為發展循環農業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種養業中循環農業的重要節點),2011年浙江省食用菌總產量達116萬噸,農業總產值超過85億元,目前,全省已發展了60多萬專業戶,吸納了近200百萬的農村勞動力。同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運輸、市場、營銷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已成為浙江省欠發達地區農民就業和增收奔小康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