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真菌多樣性》一文的成果,記者就此采訪了該文章的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楊雪飛。
松茸是一種名貴的野生食用菌類群,主要分布于亞洲﹑歐洲﹑北美洲和非洲等地。在中國,西南橫斷山區和東北長白山區是松茸的主產區,臺灣﹑貴州﹑陜西、甘肅﹑廣西等地也有。“世界出口松茸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有朝鮮半島﹑北美地區和我國,主要的消費國是日本。在我國的西南山區,松茸是重要的林副出口產品之一,也是當地農牧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楊雪飛說。
據悉,松茸的年產量波動較大,價格也隨產量波動而出現大幅漲跌。 “松茸的生長和產量受森林、土壤、氣候、菌落結構以及采集方式等多因素綜合作用影響,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其關鍵影響因子不盡相同。”楊雪飛向記者介紹松茸出菇的影響因素,“在大尺度上,主要由氣候環境和植被類型所決定。在生境尺度上,土壤理化性質,共生樹種的生長狀況,枯枝落葉的覆蓋情況,以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等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松茸是菌根菌,其與松科和殼斗科的一些物種形成共生關系。”
楊雪飛表示她的研究團隊主要關注的是松茸出菇日和產量與氣候因子之間的關系。說到研究過程,她介紹,“我們這個團隊進行了11年的野外調查研究,在云南保山市開展了一公頃固定樣地的松茸物候和產量的長期監測,對其中56個出菇點進行了系統的觀測,記錄其每個出菇點,每個出菇個體的出菇日期。同時,利用研究點附近氣象站點的數據,分析出菇觀測同期的氣候變化特征。通過統計分析,發現出菇日的推后與5月份至6月份的溫度升高和降雨減少的趨勢密切相關,而8月份的高溫和豐富的降雨則對應較高的產量。”
記者了解到,目前,菌類響應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目前開展的較少。“過去曾有通過整理標本資料分析菌類出菇期變化的研究案例,推測氣候變化可能是影響出菇的主導因素。由于野外實地監測的時間和費用成本較高,且短期監測數據存在不確定性,目前針對菌類與氣候變化相互關系的研究并不多見。”楊雪飛說。
在英國,有研究發現:受全球增溫的影響,秋季出菇菌類的第一個出菇日提前,而最后一個出菇日推后,因此總的出菇日期延長了。挪威的研究則發現,當地秋季出菇總體上出現推遲的趨勢,而這種推遲可能是由于秋季和冬季的增溫造成的。
“通過標本資料分析出菇日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盡管提供了一個思路,但這種方法本身存在缺陷,結果存在不確定性。本研究通過實地監測,通過第一手數據來分析松茸出菇期和產量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為研究菌類響應氣候變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范例。”楊雪飛表示。
目前,楊雪飛研究團隊已經在固定監測樣方內安裝了小型野外氣象監測儀器,并將繼續監測松茸的出菇和產量。她表示,希望通過長期的實測數據來進一步研究松茸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并試圖探討氣候變化對菌-樹共生系統的影響過程和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