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菇采摘結束后,龍泉上垟鎮源底村村民羅新培喜滋滋地把自家廢菌棒收集起來,放到自家的廢棄菌棒循環利用基地里。“以前廢菌棒大都傾倒到河邊路旁,不僅影響村莊美觀,還污染環境。現在不同了,廢菌棒成了寶貝疙瘩。”羅新培的臉笑成了一朵花。
食用菌是龍泉市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約占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每年隨著食用菌生產周期的結束,大批量廢棄菌棒如何處理便成為每一個村莊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上垟鎮獨辟蹊徑,在浙江大學科研人員的幫助下,探索出了有效解決廢棄菌棒的方法,目前被重新利用的廢棄菌棒已有500多萬袋。
據富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柳麗平介紹,他們從農民手中低價收購大量黑木耳廢棄菌棒,通過加工再規模種植毛木耳,毛木耳采摘后的廢棄菌棒與毛竹下腳料混合種植竹蓀或草菇,竹蓀或草菇的廢棄料制作有機肥,用來種植土豆等農作物。
據了解,使用了舊料的菌棒與使用新料的菌棒相比,每袋能節省1元多,而使用毛木耳廢菌棒種竹蓀或草菇,每畝又可以節約1500多元成本。
源底村90%的農戶都在發展食用菌。今年,該村共有50多戶菇農從富源合作社取回“真經”,進行了廢棄菌棒循環利用。目前,上垟鎮的廢棄菌棒技術已傳到了查田鎮,淤頭村建立了20多畝廢棄菌棒循環利用基地。
“我們用廢菌棒種植毛木耳,比以前單純使用新料種植毛木耳要節省將近一半的投入,特別是在目前毛木耳價格不高、生產原材料價格始終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這項技術為村民們節省了不少資金,給大家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上垟鎮有關負責人說。
如今,細心的村民們也發現,自從廢菌棒循環利用技術大范圍推廣后,河流里、道路邊已看不到廢菌棒的蹤影,河水清澈了,道路寬敞了,村容村貌變得更加干凈整潔。
食用菌是龍泉市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約占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每年隨著食用菌生產周期的結束,大批量廢棄菌棒如何處理便成為每一個村莊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上垟鎮獨辟蹊徑,在浙江大學科研人員的幫助下,探索出了有效解決廢棄菌棒的方法,目前被重新利用的廢棄菌棒已有500多萬袋。
據富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柳麗平介紹,他們從農民手中低價收購大量黑木耳廢棄菌棒,通過加工再規模種植毛木耳,毛木耳采摘后的廢棄菌棒與毛竹下腳料混合種植竹蓀或草菇,竹蓀或草菇的廢棄料制作有機肥,用來種植土豆等農作物。
據了解,使用了舊料的菌棒與使用新料的菌棒相比,每袋能節省1元多,而使用毛木耳廢菌棒種竹蓀或草菇,每畝又可以節約1500多元成本。
源底村90%的農戶都在發展食用菌。今年,該村共有50多戶菇農從富源合作社取回“真經”,進行了廢棄菌棒循環利用。目前,上垟鎮的廢棄菌棒技術已傳到了查田鎮,淤頭村建立了20多畝廢棄菌棒循環利用基地。
“我們用廢菌棒種植毛木耳,比以前單純使用新料種植毛木耳要節省將近一半的投入,特別是在目前毛木耳價格不高、生產原材料價格始終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這項技術為村民們節省了不少資金,給大家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上垟鎮有關負責人說。
如今,細心的村民們也發現,自從廢菌棒循環利用技術大范圍推廣后,河流里、道路邊已看不到廢菌棒的蹤影,河水清澈了,道路寬敞了,村容村貌變得更加干凈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