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葦沙河畔的清河村,近幾年悄然崛起,成為吉林省集安市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村里的老支書陳民序今年已經71歲了,但他還是身體硬朗,經常穿梭在村里的山參交易市場和香菇種植生產線之間,隨時關注著村子的發展。從當上村支書到現在,他總用帶著山東味兒的東北話說:“清河鎮就是我的家,帶領群眾致富是我的責任!”
清河村原名小荒溝,就是因為這個地方土地瘠薄、山野荒涼而得名。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之前,全村1000多口人只能靠人均不到1.5畝的薄地艱難度日,村社兩級欠債超過6位數。在村支書陳民序的帶領下,近年來,清河村靠創辦企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僅2010年,村辦企業就為國家創利稅近600萬元。
山參市場交易量達2000噸
1976年,陳民序作為集安市清河鎮清河村黨委書記開始了帶領全村致富的創業生涯。“我發動全村黨員、干部東挪西湊借足了1萬元,辦起了村里第一戶村辦企業清河制磚廠。”但兩年下來,虧損了1.6萬元。但他并沒有因此退縮,他很快從信用社貸款兩萬元,帶領村干部種植200簾人參,辦起了村參場。他還調整發展規劃,提出了向人參深加工和開發工業項目轉移的新思路。結合本村實際,相繼辦起了人參加工廠和化學原料廠。1990年以來,清河村年均加工人參6萬斤以上,每年村集體增加10余萬元。
村集體富了,但陳民序沒有停滯不前。一次,村“兩委”班子在外出考察項目時,看到撫松萬良人參市場非常繁榮,而集安新開河參馳名中外,卻無一處正規的人參交易市場。“在清河鎮內建人參交易市場,既方便了參農,增加村集體的收入,又繁榮了清河鎮商貿經濟。”陳民序的這一想法得到了清河鎮黨委的大力支持。2006年,由清河村和個體開發商共同投資160萬元,建立2600平方米的封閉式人參交易大廳,內設攤位可供280名業戶進行交易。目前,人參交易市場鮮參交易量達2000噸,野山參、林下山參交易額達13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山參交易市場。
帶領村民發展個體經濟
人參交易市場的創辦成功,給了陳民序更大的決心與勇氣,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他決定帶領村民二次創業。2004年,陳民序帶領班子成員到外地考察香菇市場,經多方論證,決定上馬香菇種植生產線。2005年,清河村成立了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經過兩年的摸索培育,香菇種植在清河村初具規模,食用菌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戶均增收8000元。
公司現已擁有固定資產1000萬元,并在5個鄉鎮建立了13個食用菌生產基地,種菇戶數達500余戶,年可實現利潤3000多萬元,產品出口韓國、日本、美國和東南亞國家,年創匯35萬美金。食用菌生產真正成了繼人參產業之后又一支柱產業。
從“小荒溝”到如今的富裕村,從欠債十幾萬元到每年盈利數十萬,清河村走過了漫長而艱辛的路程,而今,村里的人參市場愈加繁榮,食用菌的長勢愈加喜人。陳民序在“村干部”的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30余年來,他帶領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讓清河村的人參、食用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清河村人民全部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清河村原名小荒溝,就是因為這個地方土地瘠薄、山野荒涼而得名。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之前,全村1000多口人只能靠人均不到1.5畝的薄地艱難度日,村社兩級欠債超過6位數。在村支書陳民序的帶領下,近年來,清河村靠創辦企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僅2010年,村辦企業就為國家創利稅近600萬元。
山參市場交易量達2000噸
1976年,陳民序作為集安市清河鎮清河村黨委書記開始了帶領全村致富的創業生涯。“我發動全村黨員、干部東挪西湊借足了1萬元,辦起了村里第一戶村辦企業清河制磚廠。”但兩年下來,虧損了1.6萬元。但他并沒有因此退縮,他很快從信用社貸款兩萬元,帶領村干部種植200簾人參,辦起了村參場。他還調整發展規劃,提出了向人參深加工和開發工業項目轉移的新思路。結合本村實際,相繼辦起了人參加工廠和化學原料廠。1990年以來,清河村年均加工人參6萬斤以上,每年村集體增加10余萬元。
村集體富了,但陳民序沒有停滯不前。一次,村“兩委”班子在外出考察項目時,看到撫松萬良人參市場非常繁榮,而集安新開河參馳名中外,卻無一處正規的人參交易市場。“在清河鎮內建人參交易市場,既方便了參農,增加村集體的收入,又繁榮了清河鎮商貿經濟。”陳民序的這一想法得到了清河鎮黨委的大力支持。2006年,由清河村和個體開發商共同投資160萬元,建立2600平方米的封閉式人參交易大廳,內設攤位可供280名業戶進行交易。目前,人參交易市場鮮參交易量達2000噸,野山參、林下山參交易額達13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山參交易市場。
帶領村民發展個體經濟
人參交易市場的創辦成功,給了陳民序更大的決心與勇氣,為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他決定帶領村民二次創業。2004年,陳民序帶領班子成員到外地考察香菇市場,經多方論證,決定上馬香菇種植生產線。2005年,清河村成立了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經過兩年的摸索培育,香菇種植在清河村初具規模,食用菌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戶均增收8000元。
公司現已擁有固定資產1000萬元,并在5個鄉鎮建立了13個食用菌生產基地,種菇戶數達500余戶,年可實現利潤3000多萬元,產品出口韓國、日本、美國和東南亞國家,年創匯35萬美金。食用菌生產真正成了繼人參產業之后又一支柱產業。
從“小荒溝”到如今的富裕村,從欠債十幾萬元到每年盈利數十萬,清河村走過了漫長而艱辛的路程,而今,村里的人參市場愈加繁榮,食用菌的長勢愈加喜人。陳民序在“村干部”的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30余年來,他帶領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讓清河村的人參、食用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清河村人民全部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