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藥效、風味獨特、口感滑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保健食品,是無公害綠色食品的典范,被國際營養學家推薦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在我省,消費量每年均以15%的速度持續上升,市場潛力巨大。
為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下一步我們將扶持食用菌生產大縣(區),采取綜合措施,積極增加產量,努力提高效益。
一、主要任務1、擴建蘑菇生產基地。在南陵、利辛、界首、靈璧、阜南、蒙城、潁州區、鳳陽等地擴大生產規模,建立800萬平方米生產基地,凈增350萬平方米,年產5.6萬噸,產值1.7億元,消耗稻草20萬噸,折合約65萬畝糧田秸稈。改擴建現有加工設備,提高鹽漬菇及罐頭加工量,年加工量1.8萬噸,其中五分之一即3800噸出口,新增創匯400萬美元。
2、發展香菇、木耳生產。在宣州區、桐城、祁門、歙縣、休寧、岳西、東至、金寨、霍山等地建立投料2000萬袋,年產1.2萬噸,產值6000萬元反季節鮮菇基地。每袋利潤2元,純收入4000萬元。
3、推廣珍稀食用菌。以肥西、當涂、濉溪、六安裕安區、淮南潘集區、阜陽潁州區等地為中心,引進新品種,擴建加工廠,建立250萬平方米生產基地,利用稻草、麥秸等為原料,生產口感好、營養高的草菇、金針菇、白靈菇、雞腿菇等珍稀食用菌,年產2.2萬噸,產值1.8億元,消耗秸稈5萬噸,折合15萬畝糧田秸稈。
4、推進城郊鮮菇綜合開發。在合肥、淮北、蚌埠、蕪湖等大中城市近郊建立1000萬平米,年產15萬噸,產值2.5億元平菇(鳳尾菇)基地,用棉籽殼袋料栽培方式,輔以40%左右的稻草、麥秸或油菜秸為原料,生產高品質鮮銷平菇,周年生產,周年供應。年消耗作物秸稈6萬噸,折合20萬畝糧田秸稈。并把總量的十分之一加工成平菇烘干系列保健食品。
5、扶持食用菌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黃山山華、淮北華奧、合肥天都、阜陽愛立豐、阜南健生源、當涂安康菌業、南陵國清實業、黟縣桃源、寧國山里仁等一批食用菌產業化龍頭企業,連基地闖市場,發展精深加工,推進產業化經營,把我省的食用菌產品經過包裝加工,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海內外市場。
6、建立產銷合作組織。建立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一體化服務體系。計劃近兩年全省建立30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組織,通過訂單生產,把食用菌商品率提高至90%左右。
二、主要措施一是加強菌政管理,建立技術普及與創新體系。制定省級菌種生產管理辦法,建立菌種注冊登記制度,保護育成者的合法權益。對不合格生產廠家堅決予以取締。
加強對不同品種生產技術規程的研發,實施優質豐產高效栽培。積極開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食用菌新品種,系統引進國內外優質品種,建立我省的良繁體系。
加快科技興菌進程。鼓勵科研人員面向農村普及食用菌栽培技術和生物學基礎知識,對重點產區菇農,每年進行系統培訓。
二是加大延后產品研發力度,提高附加值。我省的食、藥用菌產品主要以鮮品、干品為主,清水和鹽漬產品較少,深層次加工的產品極少,因此附加值不高。今后應加大投資和研發力度,開發國內外市場需求的食、藥用菌名牌新產品。
三是重視資源開發與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要進一步加強食用菌資源普查,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為引種、馴化、育種和栽培等提供本省優質的種質資源。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開發可以人工栽培的木腐菌、草腐菌,合理采集現在還不能人工栽培的各種菌根型食用菌。
香菇、木耳、天麻的發展要在依法保護山林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研究新配方,營造食用菌專用林、速生豐產林、原材料基地等措施,充分利用各地野生的碳源植物和氮源植物,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生物轉化率。
四是健全質量體系,實施標準化生產。力爭用2―3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無公害生產。
五是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爭取1-2年,我省利用秸稈生產食用菌產品要占華東市場的35%以上。穩定對日、韓和東南亞出口市場,積極拓展歐盟、北美、中東和澳洲市場,爭取全省食用菌每年新增創匯1000萬美元以上。
(省菜籃子工程辦公室)
安徽在線-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