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屏南縣熙嶺鄉塘后村食用菌種植大戶吳瑞昂告訴筆者,去年底至今春,他種植的4000袋杏鮑菇就凈賺到6000多元。總戶數130余戶的塘后村年初至今生產的銀耳達100萬袋、杏鮑菇50萬袋,戶均栽培食用菌1萬袋,僅食用菌一項戶均收入可達4000元。屏南縣熙嶺鄉今年全鄉反季節白木耳、毛木耳、杏鮑菇栽培量在500萬袋,菇農收入一路飚升。
科學發展解矛盾
前兩年起,該鄉立足解決菌林矛盾、產銷矛盾,不斷調優品種結構。大力發展有市場優勢的反季節杏鮑菇、白木耳、毛木耳等非木生菌類生產,香菇等木生菌生產規模逐步縮小。
目前非木生菌類約占80%左右,非木生菌類生產的比例由原來的1:4變成4:1。食用菌生產的品種結構得到優化,有效地解決了菌林矛盾,初步實現了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菇農合作擋風險熙嶺鄉建成生產聯合體和銷售聯合體。后村科技協會組織生產大戶以“共同投資,分開管理,風險共擔,收成共享”的生產模式組織生產聯合體進行生產。該村種植大戶張天輝和3位菇農合作,去年一年生產2批杏鮑菇1萬多袋、3批銀耳2萬多袋,雖然有一批銀耳虧本,但由于合作能多批多量,一年生產中還是賺了2萬多元。聯合生產,提高了栽培管理技術水平,聚合了社會資金,促進了生產規模的壯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全鄉今年共有200多人參與食用菌營銷活動,全鄉建成近百家小型工廠。一些生產大戶和能人積極參與市場營銷、創辦加工廠和銷售聯合體,有效地促進產銷渠道通暢,解除菌類產品出路的后顧之憂。
科技栽培銷路通
一部分菇農在縣科技局、縣食用菌辦指導幫扶下,建成新型的食用菌生產菇棚。四季
生產各種菇類都可以在這些菇棚內栽培,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而且減少20%建棚成本。
塘后、梨洋等村建立了草栽食用菌示范基地,對一些經試驗不適應的品種進行淘汰,杏鮑
菇、毛木耳、銀耳、滑菇等新優品種在示范栽培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進行廣泛推廣栽培。政
府通過引導生產大戶、能人示范培育,帶動廣大農戶掌握反季節生產技術,今年選送230
多人到縣、鄉進行生產技術培訓。
多方扶持壯產業
該鄉從信貸資金、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突出對大戶、示范戶扶持的同時,面向廣大菇農進行幫扶。全鄉16個村都成立信用促進會,建成2個信用村、300多戶信用戶,提高借貸農戶的信用程度,有效地解決了廣大菇農缺乏資金的問題。依托社會服務聯動網、村科技協會,為菇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經常邀請縣專業技術人員到該鄉開班培訓,深入實地解決技術難題。聯動網及時開展科技信息服務下鄉、發布市場信息,及時解決食用菌市場信息不靈的問題。( 來源:全國食用菌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