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用菌生產現狀
食用菌具有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清香鮮美等特點,它是典型的綠色食品資源,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及廣闊的市場前景。發展食用菌生產不僅能充分利用農、林副產品如秸稈、棉子殼、木屑、酒糟、稻草等,同時還能清除環境污染、化害為利、其具有生產周期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的營養價值與經濟價值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視,食用菌生產已成為我市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近年來,為促進食用菌的生產,我市農業局根據本市實際,以宜州市罐頭廠為龍頭,組織有關縣市積極開展食用菌的技術培訓和優質菌種的推廣,大力發展食用菌,取得一定的成效。據統計, 2003年全市蘑菇、草菇、平菇的種植面積達263.2萬平方米,鮮菇產量1974.1萬公斤;香菇17.16萬袋,鮮菇產量25.74萬公斤;黑木耳21.48萬袋,鮮菇產量17.18萬公斤。蘑菇、草菇、平菇、香菇占全市年鮮菇生產量的90%以上,總產值達6000多萬元,其中種植面積較大的有金城江區、宜州市、都安縣、東蘭縣等。我市食用菌生產已初步形成以市場、加工為龍頭,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的經營方式,以鮮售為主、加工為輔的產、加、銷格局。食用菌生產、加工已經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產業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面對區內外食用菌市場的激烈競爭,我市當前食用菌產業還存在著許多突出問題:
1、食用菌品種結構單一,蘑菇、香菇、鳳尾菇等常規品種生產比重過大,約占80%,而珍稀類食用菌比重過少。
2、常規食用菌中高、中、低溫型品種結構不合理,出菇時間過分集中,沒有形成周年生產,產品易受市場制約。如香菇、蘑菇中秋冬菇比例過大,春夏菇比例小;一般菇比例大,優質菇比例小等問題。
3、菌種良繁體系不健全,到目前為止,我市還沒有一個良種繁育、檢測中心,而菌種廠的技術、設備落后,無法滿足食用菌生產發展的要求。
4、優質、高效生產技術和產后商品化加工、處理技術滯后,商品質量差。
5、生產規模小,生產投入水平低,生產成本高,競爭力不強。
6、產業化水平低,產業龍頭發展滯后。
7、有關部門對食用菌的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農民對食用菌種植效益的認識不足。
以上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市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今后發展思路
根據我市食用菌生產特點,我們今后的總體發展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依托,以綠色安全為宗旨,以農民增收為目的,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科技投入、高效益示范的要求,通過完善現有基礎條件、抓好菌種資源引進和開發、優質新品種篩選、示范、推廣,調整品種結構,積極開發珍稀特色食用菌,建立區域化、產業化的生產示范基地,逐步形成菌種生產專業化、原輔材料配方化、技術規范化、產品標準化、基地規模化的食用菌生產新體系。
四、今后我市發展食用菌生產力的目標和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食用菌良種繁育體系。引進、開發一批食用菌優新特色品種,并根據區域布局,相應建立2-3個縣級食用菌良種繁育中心,逐步形成菌種產、供、銷一體化,使菌種的優質率達到80%以上。
2、建立一批標準化、無害化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一是以金城江區為主的鮮菇生產基地,直接供應市場。二是以宜州市為主的蘑菇生產、加工基地。三是以都安縣、天峨縣為主的黑木耳生產基地。四是以環江縣為主的香菇生產基地。五是以東蘭縣為主的珍稀特色食用菌生產基地。培育一批食用菌優質品牌,促進我市食用菌生產快速發展。
3、大力推廣食用菌反季節栽培、高棚層架、半地下覆蓋等優質高效配套新技術。
4、扶持一批食用菌龍頭企業,逐步形成產、加、銷一體化。
5、引導菇農發展食用菌生產。我市的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食用菌生產的獨特優勢,為了加大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堅持依靠科技,加大對菇農的技術培訓,引導菇農發展食用菌生產。
河池市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