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隨州市隨縣三里崗鎮吉祥寺村,整齊劃一的白墻灰瓦小洋樓和白色香菇大棚之間,一位老人的黝黑銅像格外顯眼。
他是楊新美,華中農業大學教授。1978年,他在三里崗培育椴木香菇獲得成功,當年留下的菌種,隨州人受用至今。
2008年,楊新美去世三年后,村支書張國勇帶著全村菇農,立下這座銅像。“一年種菇蓋新房,二年種菇娶新娘,三年種菇奔小康。沒有楊教授,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張國勇說,全村90%的收入,來自香菇產業。
眼下,隨州香菇正在經歷一個從土特農產品向特色工業制品的嬗變。
走進專營食用菌的三友公司,寬敞的廠房內,工人們正熟練地操作從日本引進的流水生產線,篩選、切絲、研磨、包裝,儼然一個現代化的工廠。
公司董事長呂華彪自豪地說:“我們去年出口達到1.3億美元,成為湖北首家出口過億美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穩居全國食用菌出口企業第一位。”
30年前,絲絲菌種在三里崗萌發;30年后,香菇產業成為撐起隨縣經濟的支柱。去年,隨縣香菇總產值達22億元,出口創匯2.29億美元,干菇產量和出口規模均居全國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單打冠軍”。
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讓隨州香菇產業茁壯成長。180多個專業村,258家菌種廠,20多個專業合作社,10萬種植戶,40萬從業人員……一個鏈條完整、規模龐大的食用菌產業集群已經形成。
他是楊新美,華中農業大學教授。1978年,他在三里崗培育椴木香菇獲得成功,當年留下的菌種,隨州人受用至今。
2008年,楊新美去世三年后,村支書張國勇帶著全村菇農,立下這座銅像。“一年種菇蓋新房,二年種菇娶新娘,三年種菇奔小康。沒有楊教授,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張國勇說,全村90%的收入,來自香菇產業。
眼下,隨州香菇正在經歷一個從土特農產品向特色工業制品的嬗變。
走進專營食用菌的三友公司,寬敞的廠房內,工人們正熟練地操作從日本引進的流水生產線,篩選、切絲、研磨、包裝,儼然一個現代化的工廠。
公司董事長呂華彪自豪地說:“我們去年出口達到1.3億美元,成為湖北首家出口過億美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穩居全國食用菌出口企業第一位。”
30年前,絲絲菌種在三里崗萌發;30年后,香菇產業成為撐起隨縣經濟的支柱。去年,隨縣香菇總產值達22億元,出口創匯2.29億美元,干菇產量和出口規模均居全國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單打冠軍”。
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讓隨州香菇產業茁壯成長。180多個專業村,258家菌種廠,20多個專業合作社,10萬種植戶,40萬從業人員……一個鏈條完整、規模龐大的食用菌產業集群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