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作為現代生態農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能夠有效地利用農業生產和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副 產品,變廢為寶,增加經濟效益,為社會提供食品,更不與農作物生產爭地、爭時,能夠吸收大量農村剩 余或弱勢勞動力就業,其綜合收益是糧食作物的4~5倍,是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于一體的 新興特色產業[2]。然而,其同樣會對社會、經濟、生態等產生負面消極影響,如森林植被遭破壞等[3]。因 此,正確理解與處理食用菌產業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環境污染治理等的關系,推動區域社會 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協調、綠色發展,成為必須考慮且亟待破除的難題。
1 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積極效應
1.1 經濟效益
隨著食用菌在人們膳食結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其消費需求量也不斷增長,過去幾十年我國食用菌產 業發展迅猛,特別是自2001年以來,每年以15%的速度飛快增長[4],已成為繼糧、果、菜之后的第6大種 植產業[5]。作為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特色性產業,食用菌顯然已成為中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中最 具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在增加國家財政稅收、農民收入和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6]。
食用菌產業雖然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其生產較為靈活,不與糧食、瓜果等生產爭時、爭地、爭勞動力,農戶可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特性,在農閑時從事食用菌栽培與生產,增加家庭經濟收益[7]。自上世 紀始,食用菌就已是我國諸多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戶脫貧致富、增收、奔小康的首選產業[8],部分市場價格 較高的野生食用菌品種,如松茸和干巴菌等的收入甚至占到農戶家庭總收入的近1/3[9]。
作為投資較少、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高、市場潛力大的農業產業,利用秸稈、稻糠等栽培食用菌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決當前秸稈利用效率低、就地焚燒污染環境等問題,有利于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 整體提高。如,以玉米秸稈為主要原料栽培雙孢蘑菇,可實現每公頃22.5 元的良好收益[10],而將食用菌菌渣飼料化,作為家禽、草食動物、魚等飼料,亦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11]。
1.2 社會效益
農業的持續性不僅體現在能夠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而且體現在能滿足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7],食用菌產業正是這樣的產業。作為一種農產品,食用菌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元素,又具有低脂 肪、低熱量、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等眾多優點,其他農產品無法與之媲美,有著“素中之葷”之稱和“植物蛋白 的頂峰”之譽,是人類均衡營養膳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在保障我國居民基本食品需求、食物安全、 改善飲食結構、增強國民體質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歷史悠久,食用菌飲食文化源遠 流長,頗具特色。人們對飲食逐漸形成了多樣化、高品位的追求,隨之自然積累了大量寶貴的食用菌膳食 烹飪與加工方法,創造了中國博大精深的食用菌飲食文化[12]。這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
相比其他普通蔬菜和水果,食用菌還具備一定的保健與養生功效。隨著我國城鄉居民購買力的提升及 大眾健康消費觀念的改變,人們對農產品與食品的需求已由追求“吃飽”“吃好”轉變為“吃得健康”“吃得營養 與均衡”。這便推動人們將其作為健康食品、綠色食品進行消費。如,靈芝不僅對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具 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效用,而且還可養顏美容,頗受人們青睞;猴頭菇對治療腸胃病有一定的效果,猴菇 菌片、猴菇餅干等加工產品已成為大眾日常醫療和飲食的佳選。
食用菌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勞動者在長期種植過程中所形成的栽培技術、操作工藝等具有一定的文 化內涵。隨著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追求旅游等休閑娛樂活動,促進了諸多具備一定食用 菌旅游資源和文化底蘊地區旅游業的興旺與繁榮。許多地區的土地流轉后,不少農戶直接就地轉移成為食 用菌產業工人,食用菌示范試驗基地以及特色園區的建設,為這些地區農戶提供了較多的就業崗位。
作為“中國香菇之鄉”的浙江慶元,將這些文物古跡、制菇工具等展出,成為當地香菇文化不可或缺的 部分。福建古田縣則依托當地獨特的食用菌資源,大力發展與食用菌相關的主題會展旅游,推進主題農業 觀光園建設、開發食用菌主題旅游商品、主題餐飲、主題會展旅游等,通過各種形式將食用菌貫穿于人們 游行、飲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形成集基本的食用菌生產加工、市場建設、產品流通與集散、文化傳播、餐飲保健、參觀體驗、旅游娛樂等眾多功能為一體的特色旅游經濟區。
1.3 生態效益分析
食用菌利用農林業邊角料等進行栽培,栽培結束后產生的菌糠或菌渣可用于制作動物飼料,或用作有 機肥料還田。據相關數據顯示,每10噸菌渣相當于0.18噸尿素,0.12噸標準磷肥,0.072噸硫酸鉀,對于保持土壤團粒結構具有重要作用,是土壤培肥的好原料[1]。
農作物秸稈是重要的農業生物資源。面對當前農村大量秸稈未充分利用,焚燒現象依然存在的局面, 利用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代替木屑,實現其合理利用和多次開發,不僅能夠緩解農村焚燒秸稈的困境,有 效保護環境及改善生態質量,而且有助于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 時,食用菌菌渣作為有機肥還田,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及其殘留量,為有機農產品 生產提供有效保證[13]。
通過發展生態食用菌產業,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投入,提高食用菌品質,實現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節本 增效”,更能夠發揮其在包括林業在內的大農業生態系統和循環經濟中的獨特作用。通過產業嫁接,為我程琳琳等:食用菌產業的社會經濟效益與負面效應分析國農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并為實現綠色生態生產提供空間和可能。如,山東沂水地區利用桑蠶資源發 展食用菌生產,在桑蠶養殖期間,利用桑枝和蠶糞等原料,以養蠶大棚基地為場所,以蠶繭站為服務中心, 開展食用菌栽培與種植;再將食用菌的菌渣、菌糠等施于桑園,提升桑地肥力。這一做法不僅能夠實現養 蠶業和食用菌栽培業的良性結合與循環互動,使桑園經濟收益倍增,還能夠降低環境污染,提高桑枝的利 用率,推動兩個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14]。
2 發展食用菌產業的負面影響與挑戰
盡管目前部分地區已探索或創新出大量可行的食用菌生態循環發展模式,但由于香菇、木耳等木腐食 用菌品種栽培依然需消耗較多木材,大量闊葉林木材的消耗,不利于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而 林木資源培植周期又長,故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壯大與提升受到嚴重制約。
2.1 消耗大量木質資源,破壞森林植被
闊葉林木用于栽培香菇產生的經濟效益明顯高于用作其他食品生產原料。利用林業資源生產高級、健 康或綠色食品,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是高效利用優質木材的一種途徑。相關資料顯示,直接銷售1立方 米闊葉林木材,其收益不足1 000元,若將其制成木屑栽培食用菌,其經濟效益可成倍提高。以香菇為例,1立方米木材約可生產100千克干香菇,其收益是直接銷售木材的近3倍,而如此利用枝椏材其收益可高達10倍[14]。
然而,當前食用菌需求數量不斷增長,闊葉林資源被消耗,盡管諸多地方嚴禁砍伐或非法伐木,但一 些食用菌生產經營者為了攫取高額的收益,大力收購林木資源,部分農戶為此不惜違法或非法砍伐優質林 木,造成森林植被及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14]。
2.2 食用菌廢棄物增多,土壤與水資源等污染嚴重
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食用菌菌渣產量大增,如不能及時合理地處理與利用,將會加重環境污染。
菌渣的外袋為聚乙烯塑料袋,是石油化學產品,耐高溫而不易腐爛,進入農田,不僅破壞土壤結構,而且 會因其不易透水透氣使袋內菌渣繁殖大量病菌,造成土壤微生物群的改變,有害植物正常生長。若動物誤 食菌袋,還會梗阻腸道引起死亡[1]。
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由于大部分食用菌栽培的農戶在制種或接種時,采用甲醛和高錳酸鉀等進行消 毒,藥劑毒性較強,會傷害人體健康,甚至存在致癌的隱患。
2.3 威脅生物多樣性,加重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當前食用菌產業發展仍以木腐菌為主,消耗大量的木材資源。隨著食用菌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如果 不對森林資源加以保護,很可能導致森林生態系統受到破壞,使生物多樣性遭受威脅。而森林植被的破壞 以及生態的脆弱性的加劇,會加大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與危害的程度,進而威脅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相關資料顯示,享有“食用菌之都”之稱的福建省古田縣,每年生產食用菌在1億袋左右,為此需消耗 闊葉林木材資源近10萬立方米。該縣域內林木資源特別是闊葉林數量與質量明顯下降,全縣水土流失面 積約占總面積的近 16%,且洪澇、泥石流等眾多自然災害發生頻數從2次/10 年增至1次/年,生態環境質量惡化明顯[15]。
2.4 其他問題
盡管現階段絕大多數農村已大規模用電或用氣,但仍有不少鄉村依然以薪柴作為主要燃料做飯、取暖,尤其是在我國西部地區,國家對森林資源砍伐量做出嚴格限制。倘使這些地區仍要發展食用菌生產,那就 需要更多的林木資源。這不僅使得這些地區農戶的生活與取暖問題更加嚴峻,而且會滋長違法砍伐、偷伐 盜砍的行為,加劇該地區森林資源的破壞及生態環境的惡化程度。
此外,有較多地區食用菌袋栽生產偏好使用櫟類森林資源的枝干,其原因在于,粗壯的櫟類林木枝干 易被粉碎,省工省時,而其枝椏材卻得不到利用,被大量浪費[16]。
3 優化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對策
3.1 加大科技投入和關鍵技術研發力度,推動產業鏈條延伸
當前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已不能單純地依賴于物質投入的增加和生產規模的擴大。面對我國食用菌原料 資源較為短缺且諸多原料未被充分利用的現狀,應先從食用菌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著手, 鼓勵支持食用菌企業、合作社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開展食用菌專用原料植物培育技術及相關配套技術 的攻關,并在菌種制作、養料配制方面取得更大突破[17]。與此同時,也要開發菌種種質資源,選育創新品 種,并通過安全生產關鍵技術、菌種質量控制、病蟲害防治、高效保濕材料研發等方面的突破,以及新型 品種、操作工藝、設施裝備等的改進武裝食用菌產業[18],提升食用菌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 發展潛力,為全行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打造堅實基礎。
同時,針對當前食用菌產品主要為初級產品,精深加工產品較少,難以滿足我國居民日益增長的高質 量物質需求的現實,應不斷改進食用菌產品加工操作技能,研發食用菌藥用或具有保健療效的多糖生物活 性物質的保健食品。
3.2 創新菌業循環發展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首先,廣開菌業原料來源,發展新型或替代原料。以農業廢棄物為栽培原料,提高其利用率和轉化效 率,如使用玉米芯、棉籽殼、甘蔗渣、木屑等人工栽培平菇,可實現 100%~150%的生物效率[19]。
其次,循環利用菌渣、菌糠等,實現菌業高效發展。可利用菌渣培肥地力或做堆肥原料,提高土壤肥 力,增強土壤的透氣性,減少對農藥、化肥的依賴,提升農產品品質,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增產增效。以 菌渣、菌糠等作為食用菌栽培原料,發展其他食用菌產品,如金針菇的菌渣栽培雞腿菇,杏鮑菇的菌渣栽 培雙孢蘑菇和草菇,白靈菇的菌渣栽培雞腿菇、平菇等,并將菌渣、菌糠及其他下腳料等用作飼料添加劑, 用以補充一般飼料中不具備的菌類多糖和氨基酸等[20]。將菌渣等廢棄物曬干,備作培養料滅菌的燃料,特 別是用于生物質氣化爐,能提高氣化的效率和熱值[19];同時,還可將菌渣墊料等用作沼料發展沼氣,其產 氣效能不僅高于稻草等秸稈,還可緩解環境污染狀況。
3.3 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一是在保護野生菌種與珍惜種質資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我國環境資源承載力和市場需求狀況,逐步 優化并穩定我國食用菌品種結構。大力發展金針菇等非耗木型品種,積極開發猴頭菇、靈芝、杏鮑菇等特色品種,優化我國食用菌產業品種結構,實現多菌并舉發展的良好局面。此外,各地區還應依托當地自然 資源優勢,不斷提高具有地域特色的草腐菌、節木菌等品種的比重,逐步降低我國食用菌產業對林木資源 的依賴性,推動菌業健康、持續、綠色發展。
二是科學處理食用菌產業發展和森林資源利用與保護的關系。在保證不對我國林木資源造成大面積損 害、確保森林資源總量增長的前提下,通過用林與造林掛鉤的方法,或雜木資源有償使用的辦法,提高耗 木型食用菌品種的栽培成本,調整和穩定其生產規模,實現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動態平衡。對已無法采 伐的林地或瀕臨脆弱的林地,要加大封山育林和培育雜林木的力度,推動林木資源的恢復,改善林地生態 環境[19]。此外,還可通過建設菌菇林木專用基地,發展當地適宜種植的雜木品種,間伐間種,實現生態環 境保護與菌業林木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孫國琴,郭九峰, 郭金榜. 發展食用菌生產, 培植高效生態農業[J]. 內蒙古農業科技, 2002(5): 7-9.
[2]朱家明,高艷波, 丁才夫. 恩施州煙葉生產設施綜合利用發展食用菌的實踐及思考[J]. 食用菌, 2011(3): 5-7.
[3]鐘全林,鄭達賢, 曾從盛. 食用菌產業發展對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影響—以福建古田縣為例[J]. 林業經濟, 2006(6): 71- 74.
[4]趙繼亮.食用菌生產經營管理之我談[J]. 食用菌, 2009, 31(4): 3.
[5]劉士旺.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與研究動態[J]. 中國食用菌, 2009, 28(1): 60-61.
[6]孫國琴,郭九峰. 食用菌產業是發展新農村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J]. 北方經濟, 2006(7): 71-72.
[7]郁建強,殷戎一. 略論食用菌產業在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 上海農學院學報, 1999, 17(2): 148-153.
[8]黃年來.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食用菌, 1998(5): 3-4.
[9]晏青華,文仕軍. 安寧市野生食用菌資源利用探析[J]. 綠色科技, 2015(2): 130-131
[10]梁枝榮, 張清文, 周志強. 玉米秸稈栽培雙孢蘑菇高新技術研究[J]. 中國食用菌, 2002, 21(3): 11-13.
[11]沈恒勝, 陳君琛, 湯葆莎. 食用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再生資源利用[J]. 中國食物與營養, 2005(10): 18-20.
[12]侯志強, 張寧. 基于主題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研究—以福建省古田縣食用菌資源為例[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 2011, 11(6): 107-112.
[13]侯立娟, 姚方杰, 高芮, 等. 食用菌菌糠再利用研究概述[J]. 中國食用菌, 2008, 27(3): 6-8.
[14]趙永強, 白坤偉, 王欽舉. 利用桑蠶資源發展食用菌生產實現兩個產業的生態循環與可持續發展[J]. 食用菌, 2005(4): 26-27.
[15]黃文清,張俊飚. 基于資源稟賦約束下的我國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 湖湘論壇, 2010(4): 86-91.
[16]張學雄,劉世軍, 王書美, 等. 保康縣食用菌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的調查研究[J]. 湖北林業科技, 2012(6): 58-60.
[17]邊銀丙.我國秸稈資源狀況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影響[J]. 中國食用菌, 2006(1): 5-7.
[18]徐萍, 衛新, 王美青, 等. 浙江省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 中國食用菌, 2014, 33(1): 59-62.
[19]胡清秀, 張瑞穎. 菌業循環模式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的高效利用[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3, 34(6): 113-119.
[20]張汝錦, 繆小志, 羅國楷. 香菇培養基殘渣喂兔[J]. 食用菌, 1985(3):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