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靖州茯苓發展的概況與歷程:
一、概況:
靖州是中國茯苓之鄉,是中國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5.78,靖州“湘靖28號”野生茯苓純菌絲種,神舟十號太空茯苓誘變育種發源地,是全國干鮮茯苓集散地、全國茯苓創新種植技術示范推廣基地、全國茯苓精深產品研發加工基地。
靖州茯苓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產業鏈條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做支撐。
1、有歷屆靖州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2、有靖州歷代茯苓從業者的堅持。
3、有一個固定的干鮮茯苓產品交易場所。
4、靖州有效穩定的茯苓初級產品和精深產品研發加工的龍頭企業帶動。
5、有縣茯苓專業協會長期免費為茯苓從業者提供技術、信息的引導和協調服務工作。
二、歷程:
靖州縣志中記載從明代中期靖州就有人發現和應用松茯苓,1958年2月由靖縣當時的藥材購銷組明承云副主任,開始規化靖縣進行人工栽培茯苓試驗,因當時無人愿承擔此試驗,明承云是甘棠人民公社樂群大隊人,只好委托甘棠公社供銷合作社收購員李守東在樂群大隊第九生產隊(現甘棠鎮樂群村八組)《合家莊》屋背松樹林地做茯苓種植示范點,第一次結苓效果很低,基本失敗,同年8月靖縣藥材購銷組更名靖縣醫藥公司,經理向元坤繼續在甘棠,坳上,平察,藕團,新廠推廣人工栽培茯苓示范第二次基本獲成功,但產量很低,還很不穩定。經歷了10年用傳統的栽培方法,總結了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人工栽培茯苓要想提高產量、而且要穩,必須要從種源開始。1968年靖縣醫藥公司又更名為靖縣藥材公司革命委員會經理王榮寬開始組織進行人工栽培茯苓對種源的創新選育,并向黔陽地區藥材公司(今懷化市),請示組建尋找野生茯苓分離純菌絲種科研課題組獲批,由原黔陽地區藥材公司生產培植員陳光華任組長,靖縣藥材公司革命委員會生產培植員陳元家,尹士襄,鄒本生等四人組成,并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南京藥學院等有關部門共同分離、馴化、選育茯苓純菌絲種在靖縣的平察公社小岔大隊、甘棠公社樂群大隊、藕團公社新界大隊、寨牙公社巖腳大隊4個示范點經歷了7年的反復試驗,并從中在靖縣經歷了幾次失敗,(197O年我剛參于用純菌絲種示范種植茯苓失敗。還被當時的大隊干部(現村干部)扣了我半年的工分和半年的基本口糧,斷了我半年的生存之路,想遇著我不要參與搞人工栽培茯苓,那時我才19歲)。但我有一個信念,任何一個事物的成功總要有人先帶頭、先付出、先示范,關健還要能堅持,在縣藥材公司幾位生產培植員和甘棠公社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收購部李守東的熱心幫助和共同的努力,通過幾年多次的反復試驗,示范,終于在1973年獲得了穩定性成功,1974年5月獲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鑒定認可,定名為5.78,《中國菌種目錄》收載茯苓菌種5.78野生茯苓來源于湖南靖縣,《但5.78茯苓菌種產權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有》不過當時靖縣是5.78示范推廣最早的基地縣之一。根據當時的縣供銷志:縣藥材志記載。和我本人的記錄5.78茯苓純菌絲種選育成功后,1974年依托靖縣4個人民公社辦起菌種繁殖廠:一、藕團公社藥材站菌種廠負責人縣藥材公司生產培植員鄒本生;二、平茶公社藥材購銷站菌種廠負責人縣藥材公司生產培植員尹士襄;三、寨牙公社供銷社菌種廠負責人縣供銷合作社生產培植員胡邦彥;四、甘棠公社樂群大隊菌種廠負責人甘棠供銷社亦工亦農生產培植員王先有,縣藥材公司生產培植股陳元家負總責。各菌種廠擔負著各公社的茯苓種植示范點的菌種供應和種植技術的指導。
隨著茯苓產品市場銷路的擴寬。和菌種質量的提高、種植技術的成熟。種植面積也逐步擴大,供種量也隨著增多,1979年全縣每個人民公社供銷社都辦起了一個以茯苓為主的食藥用菌、菌種廠、負責人都是基層供銷社的亦工亦農生產培植員。為了茯苓菌種質量有保障性,1980年在靖縣藥材公司經理龍國金的支持下在縣城藥材公司院內組建創辦茯苓菌種廠,負責人是藥材公司生產培植股陳元家,負責全縣菌種廠的二級種(原種)供應。1982年-1984年靖縣供銷合作社、靖縣勞動服務公司相繼各自辦起食藥用菌、菌種廠(當時屬國有企業),負責全縣以茯苓為主的食藥用菌菌種制作、種植技術指導,到1994年靖州茯苓菌種廠全縣已發展到618個,負責湘、黔、桂三省的茯苓菌種供應、種植技術指導、產品回收。
1977年由靖州縣供銷合作社與縣藥材公司聯合推廣利用更新造林時利用砍代后的殘松樹,如松樹蔸、松樹尾種茯苓,由原1976年前的4示范個點增加到10個示范點,共種1610窖,下菌種2390瓶,產鮮茯苓13噸,每瓶菌種產茯苓11市斤。1978年擴大示范種植基地25個,種植4100窖,下種8250瓶,收鮮茯苓72.4噸,每瓶菌種產茯苓17.6市斤。1980年基本上在全縣每個公社、(今鄉鎮)普及,153個村、416戶重點示范基種植基地3.8萬窖,下種7.6萬瓶產鮮苓780噸,每瓶菌種產苓20市斤。到1985年以靖州為中心的逐步向全國推廣。到2001年中科院物生物研究所選育的5.78茯苓純菌絲種在湖南基本普及并在我國茯苓產區推廣使用。5.78茯苓純菌絲種的選育成功,改變了靖州至全國人工傳統栽培茯苓,由傳統的砍松樹正材種植茯苓,改為利用松樹蔸、松枝椏、松樹尾等廢料種茯苓,節約了大量的樹木資源,同時也保護了松木森林資源,又降低了用傳統方法種植茯苓生產成本近10倍。(為什么當時茯苓產量這么高,就是茯苓首代母種限制轉管代數,嚴格按照菌絲特性要求操作。)
到1980年靖州茯苓產業已初具規模,年產量都已超過了當時市場需求量,如果沒有進行對茯苓產品的市場和深度開發應用推廣,延伸產業鏈條,靖州茯苓產業就不可能發展壯大。1979年靖州縣外貿局成立,李啟凡任局長,1981年靖州茯苓開始通過香港出口東南亞等國。拓寬了靖州茯苓供與求平衡關系,根據當時科學研究證實,茯苓菌核含有茯苓多糖。1985年湖南省食品辦把茯苓多糖研究列為“星火計劃”項目開發,由靖州縣供銷合作總社承擔研究,并委托靖縣藥材公司組建茯苓多糖廠,經歷了2年初步研究,提取茯苓多糖,有望獲成功。1987年6月靖州縣科委同福建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簽訂“羧甲基茯苓多糖開發技術合同與靖州縣藥材公司共同研究生產,并從三明真菌研究所引進科研人員陳春霞對靖州茯苓多糖的提取。1988年3月經湖南省科委技術鑒定,靖州茯苓多糖成份項目研發成功,同年靖州縣藥材公司茯苓多糖廠成立,為靖州茯苓的精深產品研發、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奠定了堅實的開發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根據靖州茯苓產業發展及深度開發需要,1993年靖州縣茯苓多糖廠與香港蘭若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并更名為湖南蘭靖茯苓高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對靖州茯苓產品的深度開發又起到了一個新的推動作用。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推進國有企業靖州縣藥材公司改制,2003年由戴甲木獨資收購了湖南蘭靖茯苓高科技開發有限公司。2005年更名為湖南補天藥業有限公司,湖南補天藥業有限公司的成立,將對靖州茯苓產品的高科技研發,對茯苓大健康產品的開發推動靖州茯苓產業鏈條的延伸,提高靖州茯苓產品的附價值,穩步增加農民收入為國家創造稅源起到了一個穩定性的帶動作用。
靖州茯苓產業在計劃經濟市場完成后商業性國有企業基本改制,市場經濟剛開始運營時。靖州茯苓產品市場銷路受到嚴重影響,要想靖州茯苓產業能繼續持續發展下去,在80年代末靖州茯苓從業者張煌成1988年承包靖州縣供銷合作總社修建的靖州第一棟12層大樓供銷大廈,做茯苓粗加工和經營場所,靖州茯苓產業第一個民營企業誕生。為了將靖州茯苓產品促銷全國至走出國門,帶頭改變茯苓初級產品傳統的加工常規品種、首個創新加工茯苓卷走出國門,從此靖州茯苓在東南亞等國家開始擴大知名度。
隨著茯苓種植技術的普及,從事種茯苓的農民逐年增多。當靖州茯苓從業者種出的茯苓難找市場賣時,1992年靖州茯苓從業者帶頭人曹榮樹發起集資,請求縣委、縣人民政府統一規劃修建了一個日能入市近萬人經營、從業以茯苓為主的“中藥材市場”,為了適應靖州茯苓產業的健康發展。2004年靖州縣茯苓專業協會成立后,協會向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建議,將原“中藥材市場”更名為“中國靖州茯苓大市場”該市場建成運營和更名后不但解決了本縣農民種出的茯苓難賣問題,并為靖州茯苓產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個永久性的帶動作用。還為全國茯苓產業持續發展發揮著主要領軍作用,并為靖州山區貧困農民異地搬遷到城鎮居住的中老年人日均上萬個從事茯苓加工,為從業者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使他們遷到城鎮住得安心,生活得愉快。
靖州茯苓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需要有一個穩定的行業協會對技術和信息的引導及協調服務。2OO4年由靖州從事茯苓產業的堅持者王先有、李顯年、陳龍發起組建成立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報經靖州縣科學技術協會、靖州縣民政局批準,會員涵蓋全縣至全國茯苓行業中各個領域的愛好者。協會成立后長期免費為會員及茯苓從業者提供技術,信息,協調服務工作。并保證會員,農民種出的茯苓都能賣成了錢,還逐步引導茯苓產業鏈條的延伸。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要想靖州茯苓產業能持續健康發展下去,并贏得各級黨委、政府支持和社會的認同,必須要在不同的時期都要進行不同的創新。協會首先要為整個茯苓行業有序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協會從成立之日起,根據茯苓產業跟隨時代發展的需要就領先制定好引導發展和管理目標,都基本引起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的關注和重視支持,每個設想目標也都得到逐個落實和實現。
第一: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意識逐步提高,國家對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管理也非常重視,茯苓產品質量的管理,首先要從種植開始,協會第一步要引導茯苓種植戶、茯苓初級產品加工戶如何利用科學種植管理、科學加工提高干鮮茯苓產品質量,降低農藥和硫磺殘留量,并得到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及農業、公安、工商、質檢部門的支持和監管,確保了靖州茯苓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為茯苓精深加工企業和人類提供優質健康的茯苓產品。
第二:為了靖州茯苓產業能健康持續發展下去,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地位。協會向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建議,將原“靖州中藥材市場”更名為“中國靖州茯苓大市場”,該市場的更名引起全國各相關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行業專家教授及茯苓從業者的關注和認同。
第三:為了靖州茯苓的創新種植技術,在全國能得到普及,做好技術宣傳,有更多的山區農民按照技術要求種茯苓,能穩產、高產,能保持靖州茯苓大市場有充足的干、鮮茯苓供求量平衡。2004年縣茯苓協會特邀請武漢大學音像出版社在靖州縣攝制了全國第一部“松茯苓制種節料栽培與加工技術”科教片在全國公開發行。2009年配合靖州縣委組織部黨員干部遠程教中心劉佳銘主任攝制了一部全國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科教片,“靖州茯苓節料栽培與加工新技術”在湖南懷化紅網上滾動性播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靖州茯苓產業發展的知名度,王先有是這兩部茯苓科教片的策劃者和主講人。
第四:隨著茯苓菌種、種源、品種名混亂、制種戶將茯苓菌種無限期轉代嚴重,造成菌種質量退化,種植方法落后嚴重影響到茯苓產量和質量。靖州茯苓要想持續發展下去,首先要保證茯苓菌種菌絲的純度性。2004年協會成立后依托靖州湘黔桂食藥菌研究所、縣農業、縣科技推廣中心進行中國第二輪野生茯苓純菌絲種選育工作。經歷了六年時間的反復試驗篩選,并在全國茯苓產區示范推廣。2009年由靖州縣科技局、組織省市相關行業科技專家到現場測產驗收。從產量、產品質量都超過常規品種,并經湖南省農業廳種子審定委員會審定,2010年并獲湖南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定名“湘靖28號”《登記號:XPD007-2010》、產權屬靖州所有。2013年靖州茯苓專業協會將靖州茯苓搭載神舟十號進行太空育種成功,各項技術參數達到預期目標,搭載號《2013-10734》目前是我國非主要農作物納入合法性管理唯一、一個茯苓品種。
第五:協會為了改變靖州茯苓初級產品用傳統的手工加工法,2011年引進技術設計制造茯苓初級產品加工茯苓丁、茯苓片、茯苓塊、茯苓卷機械。通過5年的示范操作推廣,2016年實現了靖州茯苓初級產品加工半機械化全復蓋,并普及到全國茯苓產區。這項加工技術的成功普及,很大程度的提高了靖州茯苓初級產品加工的操作效率。降低加工成本,減輕了體力勞動強度,提高了靖州茯苓初級產品品質均勻和經濟價值。
第六:為了改進規范靖州茯苓用傳統的發汗和各家各戶蒸制發汗保證不了茯苓浸出物含量不均等問題,2016年協會向縣委、縣政府領導提出建議,要求對靖州鮮茯苓統一用蒸氣發汗,引起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到2017年立馬得到解決,這樣即節約了發汗時間,又保證了茯苓浸出物的均勻性。
第七: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國家對各種農業種子、食品、藥品的質量管理法制的健全,靖州茯苓要想實行標準化、公共品牌化管理。2013年縣茯苓協會從茯苓菌種、種植技術、產品加工配合縣農業農村局起草制定了“靖州茯苓”湖南省地方標準,并獲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準發布,并向國家申請獲得了“中國茯苓之鄉”、“靖州茯苓”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生態原產地保護、出口安全區種植保護等公共品牌證。這對靖州茯苓更進一步的持續發展提高靖州茯苓在全國甚至世界的知名度起到了一個合法性推動作用。并為提升靖州茯苓品牌化效益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八:為了加快靖州茯苓產業新一輪的發展目標,協會建議縣委、縣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新的中國茯苓科技產業園,規范從事茯苓產業的中小企業進園區,按照現代市場發展的需要統一按標準化管理,達標產品統一使用“靖州茯苓”公共品牌對外銷售,引導重點龍頭企業對茯苓精深產品研發加工,應用推廣逐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茯苓產品附價值,使茯苓從業者和地方財稅收入有一定的穩定性,引起了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從2015年開始規劃,2016年開始動工,2019年第一期工程竣工并運營。
第九:為了提高靖州茯苓產業持續發展知名度,在適當時,協會組織召開全國性茯苓產業大會,發起組建“中國菌物學會茯苓產業分會”,靖州茯苓通過60多年的持續健康發展,在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和大力支持下,在縣茯苓協會的長期與國際國內同行業協會、學會的相互交流,使他們經常了解靖州茯苓產業發展動態。引起了全國各大相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專家教授及同行的關注和認同2017年獲中國菌物學會領導同意,由易菇網組織全國同行業專家教授及茯苓企業家從業者在靖州召開了全國第二屆茯苓產業大會,使全國茯苓專家教授、茯苓從業者蒞臨靖州親眼見證了靖州茯苓產業發展實況。2019年又迎來了中國菌物學會茯苓產業分會在靖州中國茯苓科技產業園茯苓加工貿易中心成立,湖南補天藥業董事長戴甲木當選會長,靖州茯苓專業協會會長王先有當選為執行會長,協會總部設在靖州,中國茯苓科技產業園茯苓加工貿易中心即將成為全國茯苓產業持續發展的創新科技、文化推廣中心。
靖州茯苓專業協會為了加強對靖州茯苓產業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市場需求,積極配合縣相關部門制定不同的管理辦法。靖州茯苓現己從菌種選育,創新種植技術,初級產品加工,精深產品加工,科研研發,應用推廣,文化傳播,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在靖州形成。靖州茯苓從種源選育、創新種植術、產品研發到產業化2OO9年一2O14年分別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懷化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食用協會科技發明獎。
第二章 茯苓的歷史傳說
(一)神話傳說
周朝戰國時期有一位張氏素好善。婦于斗山下汲水,遇一嬰兒,數乞乳。一日歸遲,婦具以告。夫命婦以絲紉針,再乞乳,則系之。婦如言,以針刺嬰兒背,隨其絲至一顆大松樹下,據之得苻胎大如斗(茯苓),取歸,烹食后。俄而云霧,舉家成仙。
(二)科學傳說
秦代時期有一位王姫老人的居住不遠有一棵古老的松樹,松葉非常茂盛,松葉集結成球形,松樹底下有一座土地廟,王姫老人每天辰時太陽升起時、下午酉時太陽下山時都要到此土地廟奉香燒紙,這兩個時辰剛好是太陽升、降和人的視眼基本平線時,發現松樹枝上的松針球往下掉有金黃色的絲線到地上(其實是松葉產的糖絲),日長月久有一天王姫老人在燒香時,土地廟旁突然跳出一只淺棕色兔子,往金絲線方向跑去,結果兔子不見了,王姬老人跟著走去東找西找發現一個小洞,老人以為兔子進了小洞,急忙回家拿起鋤頭去挖時,兔子挖不到,結果在金絲線底下挖到一個象兔子一樣的一個塊徑物,帶回家找當地中醫閔樂識別取名茯兔,茯苓在傳說中就有茯兔的說法。
后經春秋戰國時期歷朝歷代名醫扁鵲考證,起名“茯仙。東漢年間華佗“建安三神醫”記載稱茯苓為(玉靈)。東漢末年張仲景圣中醫《雜病論》中記載,中藥需“松柏芋”非可。隋王冰《黃帝內經記載:松芋能充饑。南朝甄立言“古今驗方”記載松苓真神也,視“小神仙”。唐朝孫思邈當時是世界藥物學專家“藥王”稱茯苓為“福苓”,明朝名醫李時珍稱“茯苓包根真神也”,就此人們稱為《千年古松生茯神》簡稱《松茯苓》。
茯苓是人類傳統的養生益壽食品,茯苓是一種大型多孔菌的菌核,有很高的藥用食用價值。我國古代南朝名醫陶宏景說:茯苓可“通神而致靈,和魄而煉魂,利竅而蓋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這是因茯苓的藥性緩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歷代中醫藥家不但創造了許多應用茯苓的方劑,還認為久服茯苓,可使人“安魂養神,不饑延年”見《神農本草經》,于健康長壽大有裨益。漢朝褚少孫《記事珠》也說:茯苓能令人“食之不死”,所以茯苓又有“不死面”的別稱。
明清市食中的“茯苓粥”,是“尤宜老人”的早點,《儒林外史》中就有這方面的描寫。《本草綱目》上說:茯苓粥能“清上實下”,《直指方》則說,“白茯苓粥”是用粳米2兩、白茯苓粉3錢煎制酌,可治“心虛夢泄、白濁”諸癥。
茯苓又可釀酒,但不是一般的飲料,“茯苓酒”有治“頭風昏眩,五癆七傷”之功。宋代《北山酒經》還談到,瑤泉曲和邛崍山藥曲中都含有茯苓,能促進酵母和根霉的繁殖,并抑制有害的微生物,有助于改進酒曲的成分和風味,并兼收治療之效。
(三)見證了茯苓歷史的傳說
靖州茯苓傳承人、靖州縣甘棠鎮樂群村八組(合家莊)王先有,1951年出生,1960年才九歲親眼所見團寨有不少人因患重病,喪去勞動能力,當時受溫飽和醫療條件限制,相當部份人得了水腫病,被本團寨參加過抗美援朝的退伍兵陳正良發現(2016年病故,享年九十七歲),就到本團寨屋背后的幾棵大古老松樹下挖野生茯苓回來給患了水腫病的人吃,連吃5天后,肚子也不餓了,水腫病也消了,睡眠也好多了。現我國南方、亞洲、非洲熱帶地區常用茯苓泡茶、煲湯食用有利于去濕、清火、通便,王先有親自見證了歷代中藥名醫記載常飲茯苓能充肌、去濕、安神、瀝水、有益健康而不是虛傳。
第三章 茯苓的概述
在松濤陣陣的林海里,蘊藏著極其神奇的珍稀菌——松茯苓。松茯苓在我國分布很廣,云南、安徽、福建、湖南、重慶、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北等長江以南省份都是松茯苓主產區。隨著人工栽培的擴大,現已發展到陜西、河南、江西、浙江、山東等20多個省市都有種植茯苓。我國人們認識和應用松茯苓已有2000多年歷史,人工栽培松茯苓距今也有1000多年。古人將松茯苓稱為福苓、小神仙,誰要想得到它,必須得先做善事,否則就算得到了它也會跑掉。自古以來,松茯苓產品都因用途廣泛而供不應求,早在明朝就開始出口國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茯苓的精深產品研發逐年增多,人們應用茯苓產品越來越廣。中國加入WTO國際貿易組織后,茯苓出口量日益增大,野生松茯苓資源已不能滿足國內、國際市場的需求,發展人工栽培松茯苓前景廣闊。
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就有人開始進行人工栽培松茯苓,經歷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發展。九十年代初靖州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引導茯苓從業者自籌資金統一規劃修建立了一個集科研、加工、營銷為一體,日可容納近萬人入市從業的以茯苓為主的(中藥材市場),為了茯苓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2004年更名為“中國靖州茯苓大市場”。現已形成全國最大的干、鮮茯苓集散基地,該市場的正常運營以來,為靖州茯苓產業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還為全國茯苓產業的持續發展起到了一個穩定性的領軍作用。
第四章 松茯苓的生物學特性
茯苓別名玉靈、松柏芋、茯菟、苻胎、茯仙、福苓、松茯苓等。在分類學上屬真菌門,多孔菌科,菌核大小不均勻,小者幾兩,大者上百公斤,近似球形和不規則塊狀,表皮深褐色或淺褐色,內質白色或稍帶粉紅色,新鮮時稍軟,干時較硬,表皮粗糙,老化后內質變棕褐色,是一種食藥兩用的真菌。
(一)生物特征
茯苓是一種分解木質素,纖維素能力較強的真菌。開始是菌絲體、菌索、菌核(茯苓)、子實體,在適宜的生活環境中,完成它的生長使命。
(二)自然環境
茯苓一般生長在氣候溫暖、朝陽、涼爽、干燥,坡度適中,海撥400—2100米以上的馬尾松、赤松等干枯的松樹根上。由自然生長或采取人工栽培的措施,根據菌絲體、菌核生長發育的適宜條件下加強管理,才能提高產量和質量,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1、營養:茯苓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養份,所以人工栽培茯苓時,應選用新鮮、干燥的松樹蔸、松樹根、松尾、松枝作為培養料。
2、溫度:茯苓是一種中高溫型真菌,菌絲在15—35℃都能生長,25—28℃最宜適。菌核在15—30℃能形成,26—32℃生長最快,5℃以下菌絲停止生長,高于35℃易衰老,42℃以上菌絲死亡,菌核開始腐爛。
3、水份:茯苓菌絲在生長發育時,各種材料中的含水量應保持在55—60%,菌核(茯苓)生長發育時土壤中的含水量應保持在60—65%。菌核(茯苓)生長到75%成熟度時,土壤中的含水量降至50—55%,促使菌核(茯苓)內質板結提高質量。
4、空氣:茯苓是一種好氣性真菌,在空氣流通的情況下才能正常生長,所以栽培茯苓時,場地要選在向陽通風通氣性好,土壤疏松的地方。下種后菌絲在生長時期,土不能蓋得太厚、壓得過緊,保持土壤疏松,使菌絲經常與大氣中的新鮮空氣進行交換。
5、光照:茯苓菌絲在無光照的條件下,可以正常生長,但菌核形成時,沒有陽光的照射,會加重土壤和材料中的水份,就會抑制菌絲、菌核的形成和正常生長。所以,在選擇栽培場地要在向陽的地方為好。
6、酸堿度:茯苓喜歡在弱酸的營養料環境中生長,一般PH值在5.5—6.5時茯苓才能正常生長。
第五章 茯苓菌種的制作
茯苓純菌絲種來源有兩種:
一、有子實體孢子分離法。
二、有菌核組織分離法
人工分離純菌絲種需要較強的科學性和責任感,為了保證種源質量的可靠安全性,所以不便于講解,只講菌種的擴大繁殖方法。
一、茯苓菌種共分為三級:
一級菌種(俗稱母種);
二級菌種(俗稱原種);
三級菌種(俗稱栽培種);
二、制作菌種的基本設備
高壓滅菌鍋或常壓滅菌灶、接種箱或接種室、菌種培養室、恒溫箱、菌種質量檢測室。
基本消毒用具:酒精、酒精燈、紫外燈、84消毒液、專用消毒煙務劑。
一級菌種(母種)培養基的配制與制作:原料:水、麥皮、馬鈴薯、瓊脂、葡萄糖、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維生素、蛋白胨。
配方:水1000毫升,麥皮100克,馬鈴薯200克,葡萄糖20克,瓊脂20克,磷酸二氫鉀3克,硫酸鎂1.5克,維生素B1 2片,蛋白胨5克。
制作方法:先將馬鈴薯去皮,清選干凈,切成薄片,和麥皮放入鍋中煮沸15—20分鐘左右,達到馬鈴薯熟而不爛,用網篩過濾,保持馬鈴薯汁1000毫升,PH值5.5—6.5,再加入所需配方,用旺火溶解瓊脂和原料后,趁熱裝入試管,塞好棉球,放入手提式高壓滅菌鍋內滅菌,等滅菌鍋壓力表上升到0.05時排去冷氣,等表針回到0時再關好閥門,升到0.15公斤壓力下保持30分鐘,停火等壓力表鐘回到0時打開鍋蓋,取出擺成斜面培養基。斜面長度是試管總長的50%,冷卻后,放置無菌箱內進行移接分離好的菌珠。一級種移接好后,及時放置在恒溫箱內,保持溫度在26—28℃培養7—10天,菌絲長滿培養基。發現菌絲上有少許褐色小顆分泌物和菌素才能用于可擴接二級種(原種)。
二級菌種(原種)的制作:
常規培養基原料:新鮮全干松木屑、小麥、麥皮、油糠、玉米粉、蔗糖、石膏粉、硫酸鎂。配方一:全干松木屑67%,麥夫15%,粗玉米粉15.5%,蔗糖1%,石膏粉1%,硫酸鎂0.5%,達到含水量58—60%,PH值5.5—6.5。配方二:全干松屑40%、小麥30%、粗玉米分12.5%、油糠15%、蔗糖1%、石膏粉1%、硫酸鎂0.5%、含水量60%、PH5.5-6.5。充分拌勻,裝瓶或袋,滅菌方法:高溫滅菌0.2公斤壓力保持3—4小時。常壓滅菌:溫度達到100℃之后,旺火保持18—20小時,再悶6—8小時后,取出,等溫度降至到28℃以下才能接種。(注:滅菌時間跟據鍋內裝袋松、緊計算長短)。
接種培養: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每支母種可移接5—6瓶原種,接好的原種要及時放置在26—28℃的溫室中培養,20—30天菌絲可長滿全瓶,但要注意菌絲在萌發和生長期間要經常清除雜菌。保持培養室清潔,經常通風換氣。
三級菌種(栽培種)的制作:
原料一:新鮮全干10公分長的松木片、松木屑、麥皮、玉米粉、油糠、石膏粉、蔗糖、硫酸鎂。配方是:全干松木片77.5%,松木屑10%,麥皮5%,玉米粉5%,石膏粉1%,蔗糖1%,硫酸鎂0.5%。
原料二:新鮮全干松木屑、粗玉米粉或小麥、麥皮或油糠、蔗糖、石膏、硫酸鎂。配方是:全干松木屑43%,粗玉米粉或小麥37%,麥皮10%,油糠7.5%,蔗糖1%,石膏粉1%,硫酸鎂0.5%,含水量58—60%,PH值5.5、6.5。
制作與培養: 按上述配方,先將小麥或木塊浸泡8—10小時撈起,瀝去多余流水,再將所需配料充分拌勻。裝入13—14厘米×28厘米×0.05厘米厚的高壓聚丙稀塑料袋或用透明的塑料高溫750毫升的塑料瓶中,滅菌接種方法同于原種,每瓶原種擴接25—30瓶(袋)三級種。接種后放入清潔通風、條件較好的培養室中保持恒溫25—28℃,培養25天—30天,要是菌種培養料結構較緊、菌素較多、粗、無雜菌,純白色才可以作為優良菌種使用。
第六章 雜菌的防治與清理:
一、茯苓菌種的雜菌很多:常見雜菌有祿霉、黃曲霉、黑曲霉、白曲霉、紅色細菌、鏈孢霉、灰色長毛菌等,這些雜菌都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如滅菌不徹底、消毒不嚴、濕度過大、選用的培養料不新鮮、溫度時高時低通氣不良很容易生產雜菌。
(1)祿霉菌都是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條件下產生,所以在生產培養過程中,培養料、培養室、濕度、溫度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的干濕,恒溫條件中,培養室要做到經常通風換氣,菌種瓶、袋口的棉塞一定要保持干燥。
(2)黃、黑曲霉的產生,主要是接種室、接種箱、操作臺沒有擦洗干凈,接種工作人員的手、衣服和接種工具消毒不徹底、帶有灰尖進行接種時產生。
(3)白色和紅色雜菌,主要是一級種配方不當隨意改變配方,隨意添加含有化學成份的其他配方產生化學反應使紅、白曲霉產生。
(4)鏈孢霉,主要是在高溫滅菌時達不到時間所致。
(5)灰色長毛菌的主要是菌種的所需原料不干、特別是松木屑、松木塊沒有完全干透所致。
二、怎樣觀察、清理
1、一級種接種24小時后菌絲開始萌發,必須每天要觀察清理一次,發現在斜面培養基上有異常菌絲產生馬上清除,一直保持培養基斜面光滑原色只有茯苓菌絲長滿培養基為止。還要查看試管棉塞上是否有其他雜菌產生。
2、二級種觀察清理:待接種放入培養室在正常溫度培養下,24小時菌絲開始萌發,32小時菌絲向培養料中延伸,3天后其它雜菌開始萌發,這時要經常觀察,如發現培養料中有異常的菌絲生長馬上清理出培養室。
3、三級種的雜菌觀察清理,同于二級種,發現及時清理。
總之,不管是那一種雜菌清理不嚴,都會嚴重影響到下一級種的成品率,及產量和產品質量,請一定要把好清理雜菌關。
4、為了保持茯苓菌種的優良純潔性,達到高產,穩產、高質量,根據總結1974-1989年利用中科院微生物所的5.78首代茯苓純菌絲種植茯苓產量特別高、質量好和現在的對比按經驗要求差據很大,主要是茯苓制種戶對菌種無限期轉代太多,按歷年的經驗要求是18-180規格培養的試管首代母種,最多只能擴大繁殖三級種1.5萬瓶(袋)左右,技術參數是1×10=10×10=100×6=600×25=15000瓶(袋),千萬別進行無限期轉代繁殖。
第七章 茯苓的栽培技術:
人工栽培茯苓是跟隨當地林業部門規劃更新造林時利用殘松木林,如松樹蔸、松樹尾、松樹枝和賣不成錢的殘松木就地種茯苓,這樣能充分利用好松木原料,又能提高松木資源的利用率,還能幫助山區中老年農民種茯苓增加收入。
茯苓的栽培方法有六種:
1、亮蔸栽培法
2、毛樹蔸不斷根栽培法
3、段木栽培法
4、袋料栽培法
5、松木邊角料、松枝椏材捆把式栽培法
6、嫁接栽培法
一、亮蔸栽培方法:
備料。松樹蔸選擇新鮮無腐爛、無蟲柱向陽為宜,亮蔸時間選擇在當年立冬后至翌年谷雨前,最遲不超過立夏節,一定要把料備完成。它的方法是:先將松樹蔸周圍1.5米以內的雜草、小雜樹、腐殖層清除干凈,削去樹蔸地面上部的粗皮,保留韌皮,再將樹根四周刨開,亮出根來,根離土層5—7寸,根長0.8—1.2米左右砍斷,斷距0.7—1尺,留主根不要砍,每個樹蔸留根4—6條根左右,每條根都要削皮留筋,讓它曝曬干燥。發現樹蔸削皮處有小裂紋出現方可進行下種。
引木準備,利用亮蔸斬斷的松樹根或小松樹削去粗皮鋸斷一尺長左右,井字形堆放在亮好蔸的樹面上曬干備用。
下種季節一般在農歷3月中旬—6月旬下種,我國西南地區在農歷2-4月為宜,最早也要等平均氣溫達到18℃以上,下種時選定樹蔸上方或兩則下種,在下種處開好新口子,施好防治白螞蟻危害的藥物把引木放在地底層,緊靠下種部位,選擇菌種菌絲純白、粗壯,結構較緊,無雜菌污染的菌種,將菌種切成兩半緊貼在樹蔸和根部新開口處上。再把引木壓緊,加蓋新鮮松樹針葉,在下種周圍再施放一些預防白螞蟻的藥,加蓋塑料薄膜,再蓋上泥土,修整好排水溝,下種量按樹蔸直徑的20公分為0.5公斤菌種(注:我國東、西部省份宜早春、晚秋下種)。
二、毛樹蔸栽培法:(叫無須亮蔸和斷根栽培法)
此栽培法只能選擇20公分以下的松樹蔸。選擇向陽、土壤疏松、坡度排水性好、新鮮、無蟲蛀的松樹蔸,削去樹蔸桿地面上的粗皮涼干后再下種,在松蔸上部砍面處,或在根部處,削開新鮮木質部,將菌絲切成兩半緊貼木質新口處進行下種。同樣放好螞蟻藥,加蓋塑料薄膜,蓋好土。(超過20公分以上的樹蔸要采取亮蔸栽培產量才穩定)
三、段木栽培法:
段木的選擇和處理。樹種以馬尾松、云南松、黃松、赤松為宜,樹齡以15—20年以上為好,樹直徑以10—30厘米為佳。
備料時間。段木栽培茯苓,一般在立冬至清明谷雨前后把樹砍倒。樹砍伐30天后,將樹枝削去,鋸成0.8—1米長,削皮留筋,削去粗皮留韌皮,按井字形大、小分開堆放在苓場附近通風向陽、干燥處,堆高自然,有利于干燥。
苓場的選擇與整理。要選擇通風、向陽、土壤疏松、海拔400米以上,坡度在20—35度左右,苓場以坐東朝西或坐北朝南向陽為宜。場地選定好后,要清除雜草和雜樹根,地要挖得深,土要整得碎,也可接合樹蔸一起做并窖。
下種。下種季節和材料干度同于蔸窖,只有操作方法有所不同,在整好的苓場內,根據段木的大小開挖窖深、窖寬的尺度,順坡開窖,將段木大小分開,呈斜臥狀排放,進行下種,選擇坡度上方的段木處下種,下種處必須要先開新口,再將菌種切成兩半緊貼新口處,墊好引木和鮮松針葉,施好螞蟻藥,加蓋塑料薄膜,在下種處蓋膜寬度為段木總長的25-30%為宜。蓋好土,修整好排水溝。下種量每50公斤干段木為1公斤菌種為宜。(注:段木栽培茯苓場地要做到深挖淺種,防治段木積水)。
四、袋料栽培法:
袋料栽培茯苓是我國茯苓產業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他能充分利用資源,又能保護森態環境。袋料栽培茯苓的好處有:1、能提高松木資源的利用率及增值率;2、能提高茯苓的產量和產品質量;3、可以集約化生產,生長周期短,便于管理,值得提倡。那么它的栽培方法是:
選擇新鮮無霉變松木屑、無腐爛的松樹根、松樹尾、松樹枝及邊角料、鋸成30—35公分長,削去粗皮,曬干,扎捆,每捆干料5公斤左右。
配方:全干松木料67%、全干松木屑15.6%、麥皮式玉米粉15%、蔗糖1%、石膏粉1%、硫酸鎂0.4%,將材料浸泡7—8小時,達到材料中的含水量保持60%,PH值5.5—6.5,選用35×65×6絲的、乙稀或丙稀塑料袋,把所需配料拌勻裝進袋內,壓緊,扎緊袋口,進行高溫滅菌。如用高壓滅菌在0.2公斤壓力下保持5—6小時,如用常壓滅菌在100℃溫度下旺火保持20—24小時,再悶6—8小時。待溫度降到28℃以下在無菌室內進行接種,每0.5公斤栽培種可接8—10袋。接種后馬上放入培養室培養25—30天菌絲長滿全袋即可下地。
選場、整地:選擇通風、向陽、易排水的順東西方向開箱,箱寬1.2米,長度不限,要便于管理,土挖深40公分左右,排水溝挖60公分左右,土要整細,把雜物清除干凈。
菌袋下地接種:將菌絲長滿菌袋的底部劃開一個口子,為了結苓均勻、選擇一個正在長期的小茯苓切一小塊緊靠菌袋開口菌絲處。
五、松木邊角料、松枝椏材捆把式栽培法:
選擇新鮮無腐爛、木質較硬的松樹枝椏8公分以下的小
松木、松木粗加工廠加工過的松木邊角料、削去粗皮留韌皮,鋸成40公分長、涼干,選用40×68公分的稀薄紡織袋、把料裝進袋中扎緊;場地選擇與段木、袋料栽培方法相同,下種時把裝好料的材料放入場地后,用水噴濕材料,材料可以并排放入場內再將菌種緊貼袋口的松木原料上,施好防治白螞蟻的藥,菌種外復蓋塑料地膜復蓋好土,保持土壤中含水量在60%,待菌絲傳引到另一頭時,選擇幼韌的小茯苓切成小塊緊貼菌絲旺盛處,復好土(此方法有利于山區中老農民種植)。
六、嫁接栽培法,又稱定位栽培法:
為了茯苓個體生長均勻,不管是蔸栽還是段木栽培,在茯苓菌絲生長旺盛部位選擇正在生長旺盛的新鮮小茯苓切成半或多小塊,但都要留有苓皮,蔣切口處緊貼樹段菌絲純白旺盛處。復好土。嫁接茯苓生長快,苓體較均勻,但內質結構較松散和組織成份低于菌絲體自然生長的茯苓。嫁接栽培一定避開多雨高溫季節,否則成活率低。
第八章 下種后的管理:
茯苓菌絲下種后不管是采取哪種栽培方法一定要勤檢查、勤管理。主要是檢查傳引發菌和有無白蟻危害及雜菌污染,還有土層的干濕度等情況,從下種七天后就可開始檢查,先扒開下種部位泥土,見菌絲呈絨毛狀白色,菌絲上有小水珠,并向新菌材上延伸,說明菌絲接種成活,生長良好,查后立即復土蓋好。如在檢查時發現菌種發黃、發黑,菌種松散證明接種沒有成活,或發現菌種有雜菌污染,或有白螞蟻危害,要及時取出污染菌種,把土扒開曬干,另選一處及時補種,發現有白蟻危害及時進行防治。如窖內水份超過70%,把土扒開部分,開通排水溝,等5-7天后再經常檢查菌絲生長的情況,隨著菌絲的傳引速度進行培土,下種后茯苓菌絲傳引期的管理是關系到整個茯苓生產的成敗。
結苓期的管理。樹蔸段木下種后菌絲在正常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60—70天就開始結苓,菌袋下地后15—20天開始結苓,嫁接茯苓10天—15天就開始突長,這時表面土層有部分裂紋出現,證明以結茯苓并生長正常,此時茯苓生長很快,要及時培土,防止茯苓長出土面,腐爛表皮,影響質量和產量。茯苓生長期管理的好與壞是關系到提高茯苓產量和產品質量的關鍵。
第九章 茯苓的采收與加工
1、采收:茯苓從下種后在適宜的生長環境條件下,7至10個月,嫁接茯苓從嫁接之日起90—120天,茯苓陸續成熟,木質呈棕褐色,一捏即碎,結苓處土面沒有發生龜裂,扒開土層檢查菌核表皮有沒有新的白色裂紋,表皮呈棕褐色,苓蒂與木質已易松脫,表明茯苓已生長成熟,就得及時采收。特別是松蔸栽培的因結苓有早有遲,一定要成熟一批采收一批,在采收時要輕挖細收,請不要挖傷商品苓和沒有成熟的茯苓以免影響下批產量及商品質量,影響經濟價值。
2、加工方法:采收回來的茯苓得及時加工,茯苓全身都是寶,從苓皮到肉質和神根都能賣成錢,但初級加工的品種很多,它的價格也不一致,從幾角錢到幾十元錢1公斤,所以茯苓種植戶和加工戶在采收和加工茯苓時得經常了解市場行情,否則得到了高產反而也得不到高的收入。他的加工流程是:(1)把采收回來的鮮茯苓進行大小分開堆積發汗15—18天,其中第一次5—6天翻堆一次,第二次4—5天翻一次,翻堆時注意內外上下調換翻動,或用蒸氣封閉蒸制8—10小時。發汗、蒸制的目的是茯苓組織板結,加工干品出貨率效高。削粗皮、削二皮,再根據市場的需求及各個不同的品種進行加工。茯苓的初級加工干品,常用品種有:干卷苓、刨片、平片、方塊、方丁、神片、茯苓粉、干個苓。加工好后,要及時曬干或烤干,要達到干品含水量僅限在13.5—15%,再分級包裝、銷售。不管采取哪種包裝方法,必須用密封的塑料袋做內袋,以防茯苓干品回潮霉變。
第十章 結尾總論:附語
要想人工栽培茯苓穩產、高產、質量好,必須做到“一干六好”,加強管理。
一、干:
種植的原材料和場地一定要干,要達到他所需要的含水量。如果材料和場地的含水量超過了茯苓菌絲生長所需要的含水量,下種后菌絲很難進入材料中的木質部,導致傳引不好或菌絲死亡,不結茯苓,所以種植茯苓的材料中的含水量只能保持50—55%,場地土壤中的含水量保持在55—60%為宜。
二、六好:
(1)種植茯苓的原材料要選好,選擇新鮮、無霉變、木質較硬種出的茯苓產量高、質量好。
(2)菌種要選得好,菌種是決定茯苓產量和產品質量的關鍵,首先要選好品種,起碼要選擇通過省級以上農業部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登記的合法品種,菌絲要粗壯,色白,菌索要多、粗,菌絲結構要緊,無雜菌。
(3)下種的天氣要選好。要選擇晴天或陰天下種,雨天不能下種。
(4)茯苓場地要整理好,茯苓場地整理好與不好是關系到茯苓生長個體是否均勻。
(5)下菌種要好。下種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菌種的成活與否,下種時一定要在原材料下種處開新口子,將菌種切開兩半,菌種新口緊貼木質新口處,加放引木或新鮮松針,覆蓋好土,注意蓋土時千萬別把菌種和木質分開。
(6)白蟻要防治好。白蟻是危害茯苓菌絲生長的大敵,下種后要經常檢查是否有白蟻危害,發現白蟻及時使用白蟻專用藥防治,切記堅決不能使用國家禁用的高殘留劇毒農藥,否則造成農藥殘留超標沒人收購,賣不成錢,帶來損失。
三、加強管理:
下種傳引期的管理:菌種下種后要勤檢查,做好管理工作,主要是檢查傳引發菌是否正常,有無白蟻危害。從下種之日起7天后開始進行檢查,先扒開下種部位泥土,如發現菌絲松散,帶有綠、黃、黑色雜菌,及時清理,重新補種。培土的速度按照菌絲生長延升的部位向前20公分左右培土。
結苓期的管理:主要是防止茯苓長出土面,腐爛苓皮,影響產品質量和茯苓經濟價值。
咨詢電話:13907458754 13974537212
本文作者:王先有 李顯年
中 國 菌 物 學 會 茯 苓 產 業 分 會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