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棚式花菇栽培技術
① 菌種的選擇(根據海拔高度)
a、海拔600米以上的中高山區選用135-1,菌絲生長180-240天,中溫偏底。
b、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山區選用939或9015等品種。
②花菇生長所必須的條件
a、營養:花菇生長所需一定的氮源與碳源,氮主要;來自于麥麩和米糠,碳主要來自于木屑與糖,此外還需要一定的微量元素。一般制袋前的c/n為40-70/1,制袋后為20-30/1,氮不能太多,否則菌皮厚不易出菇。
b、溫度:
〈1〉、營養生長階段(菌絲生長階段):一般在5–30均可生長,最適宜在24–26,低于18或高于28菌絲生長緩慢,高于322小時菌絲就會死亡。
〈2〉、生殖生長階段(出菇階段):一般8–22,最適12–16,如果溫度超過22,則菇長的快,蓋薄、柄細、易開傘,并且營養消耗大,產量低。
〈3〉、積溫:不同的花菇品種都需要一定的有效積溫的積累后才能出好菇,若有效積溫不夠,則出菇會無規律、畸形或推遲出菇,影響產量。
〈4〉、溫差:轉色完整并達到有效積溫的菌袋必須有一定的溫差刺激才能出菇,急聚溫差對出菇特別有利。如:cr04為3-9,939為8-12,135-1為9-15。
c、濕度:
〈1〉、菌袋含水量:一般為52-58﹪,若含水量大則易污染,反之則菇質量差,產量低。
〈2〉、空氣相對濕度:A、營養生長階段為50-60﹪B、催蕾階段為80-90﹪C、催花階段為55-70﹪。
d、空氣:香菇菌絲需要一定的氧氣才能正常生長,若缺氧則菌絲弱,嚴重則菌絲死亡,出菇棚內如缺氧則菇柄長、蓋小易畸形,所以香菇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階段都必須保證培養室與菇棚內空氣新鮮。
e、光照:
〈1〉、營養生長前期無需光照,原基形成期需要少量的散射光,菌棒轉色階段需適量的散射光以促菌棒轉色。
<2>、生殖生長階段:應根據花菇不同的生長時期靈活調節光照強度,以促進花菇生長.
f、PH值:一般為3.6-7,最適為4.5-6,千萬莫用石灰代替石膏.
③菌袋生產前的準備
a、木屑的選擇:以柞木、槐木為最好,樺木、山楊、柳木次之,用機械粉碎為直徑0.5-0.8CM的片,若用細木屑則不超過20﹪,否則過多會影響質量與產量。
b、培養室:要求干凈,能保溫、通風,接種前3天打掃干凈消毒后備用,每平方米可放80-120-袋。
c、接種室:在培養室內搭建,用塑料棚扣起,高不超過2米,長度以袋數而定,必須密封。
d、滅菌灶:可采用常壓滅菌,只要能使袋內溫度達到98以上則灶型可靈活調節。
e、配方與所需材料:
〈1〉、配方:干木屑78﹪,麥麩20﹪,糖1﹪,石膏1﹪。如用規格為17×55CM的耐高壓聚氯乙烯袋,以千袋計算為:干木屑2000斤,麥麩400斤,糖20斤,石膏20斤。
〈2〉、器材:裝袋機、菌袋、酒精、套袋、接種桌、棉花、氣霧消毒盒等。
④制代過程及發菌的管理
a、配料:含水量在52-58﹪,可在拌料前用總需水量的30-40﹪進行預濕,悶堆以利于木屑軟化,
b、拌料:先把木屑平攤在水泥地或磚地上,高度在50CM左右,再把麥麩和石膏分別均勻地撒在木屑上,干拌料2遍,最后加入糖水拌2-3遍,使料均勻含水量達到52-58﹪左右。
c、裝袋:料袋一定要裝緊,袋上出現白線方可,袋口綁緊不能漏氣,檢查破孔后用膠帶貼上。
d、滅菌:滅菌的好壞關系到栽培的成敗,一定要在袋內的料溫達到98以后保持13-14小時,停火后在悶1-2小時方可出灶,出灶時檢查破孔并用膠帶貼上。
e、接種:當袋內料溫降到30以下時方可接種,把所需的物品及工具放入接種棚,用氣霧消毒盒按5G/㎡進行消毒(接種室一定要密封),熏5-6小時后方可接種。
〈1〉、處理菌種:工具消毒后去掉菌種上部的老化的菌皮和菌絲。
〈2〉、打孔人員對菌袋消毒后進行打孔,然后接種人員立即進行接種,菌種高于孔面0.5CM,接種完畢套上外套袋,原地擺放整齊,以接好菌種的料袋勿遠距離搬運。
f、發菌的管理:
〈1〉、菌絲直徑達5CM后倒垛,挑污染袋,打開套袋口以補氧。
〈2〉、菌絲直徑達10CM后去掉外套袋,根據溫度適當的改變堆型,同時進行刺孔補氧。
〈3〉、菌絲將發滿袋時,堆型變為兩袋井疊,適當的增加散射光,促進原基的形成。
〈4〉、菌絲發滿袋,原基達三分之二時進行刺孔增氧。
〈5〉、菌袋轉色后勿產生較大的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