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絲體生長期管理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適合香菇菌絲生長的環境,在預定時間內讓菌絲長滿袋,并順利轉色。培養室一定要保持清潔、衛生、干燥,并經常進行消毒。
(1)菌袋堆放 堆放方式以氣溫和發菌情況而定。春季接種,因早期氣溫比發菌適溫低,為提高堆溫,菌袋可呈J頃碼式排放,堆高1~1.5米,排與排之間要留人行通道,也利于空氣流通。當氣溫高時,可改為“井”字堆或“△”形堆,每堆 4~6層。
(2)培養室內條件控制
①溫度。溫度是菌絲生長的關鍵因子。在24~26℃的適溫下,香菇菌絲生長快,健壯。要特別注意檢查菌溫,使袋內菌溫不超過28℃。調節溫度可采取調整堆的高低、疏密、堆的方式和通風等方法,要經常檢查,靈活掌握,特別是5月份以后,要嚴防因袋內升溫而引起的“燒堆”。
②室內要保持干燥。培養室內空氣相對濕度要控制在 70%以下,空氣濕度大易引起雜菌滋生,污染菌袋。如遇連陰雨天,空氣濕度增大時,要用生石灰除濕,并適當疏散養菌。
③通風。培養室要保持空氣新鮮。足夠的氧氣利于菌絲生長。為此,要經常打開門窗通風換氣,通風要和保溫相結合。
④光線。香菇菌絲生長期間,不需要光線,要盡量用窗簾遮擋門窗。特別注意不能讓直射陽光照射菌袋。
(3)及時翻堆、查雜與刺孔增氧
①翻堆。一般接種后7天內不宜翻動,因這段正是香菇菌絲萌發、定殖期。接種一周后,接種穴四周看到白色菌絲圈后進行第一次翻堆。同時檢查菌種定殖和是否有污染,并及時處理。
翻堆是整個菌絲生長期很重要的一項管理措施。第一次翻堆后,要每隔7~10天進行一次。
當接種穴菌絲已連接時,由于袋內菌絲繁殖升溫,要把堆的形式改變為“井”字形或“△”形,每層4或3個袋,疊放 6~8層,堆間的距離要適當放寬,以利通風和散熱降溫。
②合理刺孔增氧。菌絲在袋內培養料中生長,要消耗氧氣。當前端菌絲開始變淡或菌袋內出現瘤狀物時,表明袋內已經缺氧,要及時刺孔。刺孔在整個發菌期需要進行3~4次。第一次是接種15天左右,當菌絲圈直徑長到8~10厘米時,每個接種孔刺4~6個小孔,刺孔部位在離菌絲圈內2厘米處,向內斜刺,孔深1厘米左右。第二次是待菌絲圈完全相連后進行,每個接種孔刺8~10個孔。第三次當全袋菌絲均發白時刺,在菌絲發透的部位均勻刺20~40個孔,孔深1.5厘米”,這是菌袋越夏前最后1次刺孔,非常關鍵。海拔300米以下地區6月20日前結束,300~600米的地區6月30日前結束,否則應放棄第三次刺孔,以免造成爛袋。第四次在上架前一周 (即當地20℃終日氣溫)左右,結合天氣情況全面刺孔一次,約刺80~100個孔,孔深1.5厘米。
刺孔應注意幾點:
一,刺孔后2~3天,因菌絲呼吸作用加強,釋放出大量熱能,袋內溫度高出室溫2~3℃。因此,當室溫達28℃時應停止刺孔,防止燒菌。
二,含水量高的菌袋可多刺,含水量低的要少刺。
三,塑料袋拱起部位、瘤狀物突起部位、污染部位、菌絲來發到部位、有黃水部位、菌絲剛相連部位均不刺孔。
四,刺孔要分批進行,每次刺400~500袋,每間隔3~4天刺1次孔。第二次刺孔后,刺孔部位應側放。
五,刺孔后注意通風降溫,降低菌袋堆疊層次,擺稀菌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