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打孔:用電鉆或啄斧均可,根據耳棒大小,打孔2—4行,行距2寸,窩距3寸,孔深1.5—2公分。
(五)拌種:先用0.1%的高錳酸鉀水洗菌種瓶(袋),然后將膠質子實體去掉,把菌種倒入盆中搗細拌和均勻,植入耳棒的每個空隙內。
五、發菌(發汗)
(一)發菌場地要清潔衛生,在發菌的地面上先殺蟲,再撒些生石灰,搭好墊木,方可堆放已接種的耳棒。
(二)發菌堆高1米以下,堆內溫度始終控制在22—28℃之間,最好控制在25℃。前期濕度控制在75—80%之間,后期(25天后)濕度控制在80—85%之間。發菌3天后,必須揭開薄膜透氣20——30分鐘。10天后第一次翻棒,以后每隔7天左右將堆內耳棒上下內外輪換一次,保證發菌溫度、濕度均勻。(6—8公分的耳棒接種14天第一次噴水,8—10公分的耳棒18天第一次噴水,10公分以上的耳棒21天第一次噴水,以后5—7天翻一次棒,噴一次水。)
(三)發菌期間要特別注意保溫、保濕和透氣。尤其是在高溫天氣,要特別注意降溫透氣。若按要求發菌,40—45天發菌堆內的耳棒出現耳芽15—20%時,就應立即排堂。
六、出耳管理
接種后經過45天左右發汗(最多不超過60天),待耳棒普遍出現耳芽后,就散堆排堂,尚未出耳芽的棒也應排堂管理。排堂至采收期間,主要工作是調節溫度,濕度和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