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拆橋是一成語,意思是說 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把曾經幫助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某食用菌學者受聘于某食用菌企業,年薪10萬,應該說還可以,這位學者到這家公司后幫這家企業做項目寫報告,利用圈里的影響力為企業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但這家老板感覺學者無利用價值后,一腳蹬開,甚至承諾的薪水也不給兌現,這是典型的過河拆橋!
某食用菌經銷商與一較大規模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掌握了經銷商賴以生存的“橋”---客戶,便控制了這家經銷商的下線客戶,與下線客戶直接建議聯系。將經銷商直接甩開,這也是過河拆橋!
我的一位學生受聘一家食用菌企業,從普通技術員熬到了副總,踏踏實實工作,為企業的興旺付出了相當大的心血,但企業領導層一換,安插了他的親信,不在受重要而且還受到打壓,這也是過河拆橋!
自古以來,“過河拆橋”就是非常貶義的詞,那些拆橋者備受指責,受到唾罵。該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這個世界上,有人說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如果己方認為對方沒有價值了,一般的做法一定是“過河拆橋”。這不能怪無情,只能怪市場經濟無情。是利益做得祟。
避免對方“過河拆橋”的關鍵是把“橋”控制在自己手里,讓對方無法可拆。橋的脊梁重,對方就不敢拆橋,拆了橋對方也過不了河。甚至被河淹死。 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座破橋,不值得珍惜,也就怪不得對方拆了。
技術員也好,學者也好,經銷商也好,注意保護自己。 這叫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那些見利忘義專事過河拆橋的人不可能發大財,不是立身之本。
當然也不能一味指責過河拆橋的不對,如果真正是迫于無奈,為食用菌企業發展需要。市場競爭和企業發展逼迫食用菌企業不斷作出內部的結構調整,不斷增加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一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對于元老來說不一定能接受的了。這些元老往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企業的發展形成了阻力,采取過河拆橋或許有一定道理。因為不這么做食用菌企業就會退步。
其實,任何一家食用菌企業從開始到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一直面臨不斷的變化,因此,食用菌企業應該不斷的吸收新鮮的東西,不斷的更新久的橋板,構建新橋,以永保食用菌企業的新鮮活力。作為食用菌企業的老功臣,要想不被“拆”,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的進步,隨食用菌企業發展需要而自我增值。否則,肯定逃不過“過河拆橋”的命運。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