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時間,“訂單菇業”在食用菌界是一個時髦詞,經常可以看到某地發展了多少萬袋“訂單菇業”的新聞;許多涉菇企業也躍躍欲試,紛紛同菇農簽訂合同。可近年來,訂單菇業在許多市縣變冷了,一些食用菌企業更是談“訂單”色變。
一些菌政部門和食用菌企業認為,菇農合同意識差、不講信譽,食用菌產品市場價低于“訂單價”時,菇農爭著往食用菌企業賣;市場價一高,菇農就轉手賣給別人。為了提高訂單履約率,有些地區的工商局還專門實施了“合同幫扶”工程,教育菇農提高“合同意識”。某食用菌企業怕菇農不履約,甚至請當地政府出面封鎖市場,實行食用菌產品獨家壟斷收購。
“訂單菇業”履約率低,都是菇農的錯嗎?
看看一些食用菌企業搞的“訂單菇業”,很容易發現問題出在哪里。許多食用菌企業的訂單,只是一張“白紙”,企業既不愿給菇農提供服務,更不愿讓利。市場情況好時,企業低價占有食用菌產品資源,實行“一次性買斷”式收購,企業賺再多的錢,都與處在產業鏈末端的菇農無關;市場情況不好時,企業又不愿多收購,把市場風險的“皮球”完全踢給了菇農。這樣的訂單,怎會有約束力?菇農怎么會服氣?
發展“訂單菇業”,是實現食用菌產業化經營、提高食用菌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但“訂單菇業”的內涵絕不僅限于一紙合同文書,而是一種以利益為紐帶的新型菇農企業關系。只有調整利益分配機制,讓菇農獲得整個產業的平均利潤,實行利益同享、風險共擔,“公司+菇戶”體現的利益聯結關系才能更加緊密,才能出現菇農企業雙贏的結局。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