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食用菌生產也遭受其害,食用菌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采取對應措施,將會使這個產業更加飽受其害,因為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畢竟有限,更多的菇農還是受氣候影響較大。食用菌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化,食用菌病蟲害出現的范圍可能擴大,食用菌產量可能受到影響,所以有關食用菌專家學者認為——低碳菇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
在北方,很多食用菌品種的生產場所多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為主。低碳菇業是以減緩溫室大棚氣體排放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食用菌可再生能源等生產,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菇業。
當今菌物界提出的生態菇業,主要是強調生態系統內及各組分間的物質循環轉化和能量的多級利用;有機菇業,則更多強調有機生產方式,主要是從食用菌產品安全角度提出;循環菇業,特別注重廢棄物的再利用與循環利用,是在循環經濟思潮下催生出來的;低碳菇業,則主要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從節能減排特別是溫室氣體減排的角度提出。
盡管上述4種菇業的提法的內涵有所差異,但其發展方向基本一致,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低碳菇業是指高碳匯、低碳耗、低碳排,即“一高兩低”的食用菌生產方式。 從中國的國情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的現實需求出發,中國食用菌產業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生產清潔型、環境友好型、質量效益型的低碳菇業發展道路。 在技術途徑上,要大力開展一系列關鍵技術體系的研發及其推廣應用。諸如資源節約型技術,包括節能技術、節水技術、節藥技術、節料技術、省工技術等,以及食用菌菌用藥品的減量化使用及其替代技術和高碳匯的食用菌新品種培育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環境友好型清潔生產技術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等。
眾所周知,農作物栽培過程中過量使用化肥其危害是巨大的,不僅土地板結,病蟲害增加,環境污染,而且對人身健康造成傷害,而食用菌產業在為人類提供高蛋白、低脂肪、多藥效的健康產品的同時,又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優質、無污染的有機肥料(低碳菌糠);施予農田還有防病作用,因為菌糠本身就含有很多有益的微生物。試驗表明,這種新興低碳菌糠肥料,不僅可以調節恢復土壤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而且能使一些退化的土壤得到快速修復,從而有效克服作物連作土傳病害的問題,在減少化肥、農藥投入的同時,顯著增加作物產量、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經濟收益。
李玉院士在一篇大作中曾提出:食用菌的環保功能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然界中動植物生產副產物如作物秸稈和動物糞便的轉化利用,清潔環境,控制立體污染,實現循環經濟構想;另一方面是菌類對重金屬有極強富集作用,許多大型真菌均有這種能力,如蘑菇屬對鎘(Cd)的高富集作用遠遠高于綠色植物,因此,食用菌被譽為“清潔生產”先驅;第三個方面是通過菌類的發酵過程,有效地殺滅了作物秸稈和動物糞便中攜帶的有害病菌,對減輕作物病蟲害尤其是動物生產過程中無規定疫病區的建設都有重要意義。
還有,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眾多,相當多的被焚燒或變成有機污染物。尤其是秸稈焚燒產生的濃煙造成空氣污染十分驚人,嚴重破壞了環境,甚至殃及田間農民的生命安全。秸稈焚燒使土壤中有機質遭到破壞,致使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糧食減產。造成資源浪費,破壞農村生態平衡,影響農村經濟效益的提高和農業的持續發展。而用秸稈栽培食用菌的技術已經成熟,食用菌菌絲體在纖維素酶的作用下,能夠將農作物秸稈進行降解,并將碳源轉化成碳水化合物,氮源轉化成氨基酸,使有機物進入食物鏈,進入新的生物循環。由此可見低碳菇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
低碳菇業的發展需要在食用菌產業內部及與其他產業之間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態循環菇業模式。必須走產業化、標準化和現代化的道路。同時也需要不斷和現代食用菌技術——如食用菌機械化技術——緊密結合,提高其生產效率和效益。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