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關于“富二代”、“文二代”、“寫二代”之類的話題很多,但食用菌界關于“菌二代”的話題很少涉及,筆者拋磚引玉,談點自己的看法。
風風雨雨幾十年,我國食用菌產業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過程,一躍成為世界食用菌第一生產大國,這歸功于無數食用菌界前輩的辛勤努力,但彈指一揮間,這些托起中國食用菌發展脊梁的一代人已多數步入中、老年,尤其是我國菇農已進入老齡化,食用菌界后繼無人現象已經日益顯現。
我接觸過許許多多食用菌界的前輩,專家學者也好,企業家也好,菇農也好,他們的后代子承父業的十分少見。在這個行業盡管有的同仁鼎鼎大名,但其后代也多不涉及菌界,很難稱“菌二代”。這是為什么?有人說是這個產業太弱勢,有人說這個產業無前景,有人說這個產業太勞累………… 誰能道出其中的真諦?
食用菌產業要想持續、穩定的發展,必須要后繼有人,期盼“菌二代”的大量涌現。而且有了“菌一代”的良好基礎,“菌二代”在其成長中獲益是肯定的,“菌二代”家中的大量寶貴經驗和技術資料完全可以幫助他們得到熏陶,這使得“菌二代”通常揚長避短,少走不少彎路,更快成長。
為數不多的“菌二代”我做了調查,一類是屬于在這個行業憑知識成功型人士,這些“菌一代”人士意識到自己企業的發展壯大與知識是分不開的,于是千方百計對子女進行教育投資,而子女們確實不服厚望,成了稍有名氣的“菌二代”。例如我省通化食用菌研究所的李喜范老師,將自己的兒子送到吉林大學深造,畢業后子承父業,父子合力將研究所打造的紅紅火火。另一類屬于敗家型“菌二代”。有些食用菌企業老板在這個行業掘了第一桶金,在打拼創業中吃了相當多的苦頭,就十分不清愿讓子女再遭自己的苦,給后代創造了很好的優越條件,但菌一代積攢的家業畢竟很有限,由于這些 “菌二代”們往往不思進取、坐吃山空,把“菌一代”積攢的家產敗壞盡,只好金盆洗手了。例如吉林某地的一企業老板辛勤積攢的上百萬資產傳承給他的兒子,沒用幾年時間就被兒子折騰的一貧如洗了。還有一類是“菌一代”處在食用菌發展的特殊時期,靠炒作掙了一批錢,并且錢來得太快太容易,但在食用菌產業不斷規范與發展中,時過境遷,再發展他們已經不具備相關知識水平和資質能力,在以后的市場競爭中就處于劣勢,還沒等到“菌二代”登上舞臺,就淪為平庸了。
很高興,我看到一些報道,最近我國涌現出了一批回農村種菇創業的大學生,他們運用現代的經營理念和現代科技手段從事食用菌產業,讓種菇變得時尚起來,借助“菌一代”的成功經驗,讓更多的“菌二代”得以超越,做到“老子英雄兒好漢,父母巨星兒燦爛”讓菌界產生共生效應,食用菌產業就可做到后枕無憂了。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