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菌業是筆者在食用菌界首先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所謂道德菌業,筆者將它定義就是菌業的道德化,就是指用道德原則來指導和把握菌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切活動。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菌業生產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應道德化,應體現自然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人與人的關系也應道德化,應以道德作為菌業生產中調節人與人關系的主要手段。道德菌業的提出符合食用菌發展的新趨勢,體現了食用菌發展的新境界。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使菌業向道德菌業發展,符合行業人員的根本利益。
一、為什么要大力發展道德菌業
1、從菌業內部主客體矛盾運動的過程看,道德菌業體現了菌業發展的一種新境界。從主客體二者關系的角度看,菌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是依附階段,即主體處于被動依附地位,人對自然的把握能力十分有限,人只能被動地適應自然,做自然的“附庸”,所以,這個階段的菌業,體現的是一種“依附”境界。菌業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征服階段,即主體依據工業文明提供的強大支撐力,對自然實施了大規模的改造和利用,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為我所用;在這個階段,菌業中的主客體關系實質是主體欲高高凌駕于客體之上,所以,這個階段菌業所體現出的境界可以看成是一種征服境界。但是,嚴酷的現實在促使人們進行不斷的反省,菌業中的主客體關系應進入到一種新境界:主客體關系必須和諧統一。而這種和諧境界對人類的根本要求是自覺,但自覺的核心和實質是道德自覺,所以,發展道德菌業,也就成為菌業走入新境界的一種自然選擇。
2、菌業生產經營的家庭性是產生道德菌業的組織基礎。由于菌業生產對象、生產過程和生產成果的特殊性,在菌業中選擇家庭經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形式,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形式。但是,家庭又不同于其它經濟組織,它是建立在血緣和姻緣關系基礎上的具有多重功能的共同生活的社會群體,維系家庭存在的也不僅僅是經濟利益,這里道德等因素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家庭本質上是一個道德共同體。正是由于道德的作用,才使家庭內部無需單純依靠經濟上的計較,就能使成員保持強烈的協作意愿和為家庭經濟目標各盡自己的所能。這個特點適應了菌業生產過程中勞動考核和報酬的計量難以精確,以及菌業勞動過程隨機性強的要求,從而克服了一般菌業經濟組織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棘手問題。另外,由于血緣關系和姻緣關系的穩定性,也使家庭在一切社會組織中具有了較為持久的穩定性,而這種穩定性又較好滿足了菌業生產周期長,要求經營組織比較穩定的特點。再者,家庭成員之間在長期共同生活中逐漸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基礎,也使家庭具有了較強的凝聚力,從而也易于克服菌業生產風險所帶來的種種危機。所以,撇開道德在其他方面的作用不說,就是在家庭的經濟生活中,道德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庭經營又在菌業經營中具有普遍性,所以,道德菌業的發展也就有了普遍的組織基礎。
3、在中國,發展道德菌業,更具深遠意義。第一,在我國,菌業雖有很大發展,但菌業的生態環境卻日益惡化,所以,改變傳統菌業生產方式中對生態的“不道德”狀況,發展道德菌業,已迫在眉睫。我們知道,菌業生態系統要靠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穩定的氣候條件、充足的水分、豐富的養分以及抑制病蟲害、維持菌業正常運行和提供更新換代的種質資源。但問題是,在我國,傳統的菌業,雖源于自然生態系統,依靠自然生態系統,也高于自然生態系統,但它的生產方式卻是不利于生態的,即消除森林以開辟菌業,從根本上破壞了菌業生產所依賴的自然保障;收獲產品將營養物質移出生產系統之外又切斷了菌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物流鏈環;施用農藥又殺死了害蟲的天敵,加劇了菌業的病蟲危害,也削弱了菌業的生產力,動搖了菌業的基礎。所以,樹立新的菌業發展理念,建立菌業的生態道德觀念,是中國菌業發展的現實選擇。第二,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資源十分豐厚,這使中國發展道德菌業具有了先天優勢。從歷史上看,在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孟子就曾以感人的語言談及對動物的同情問題;列子認為動物的心理與人的心理并無多大差別;楊朱也認為,把動物的生存僅僅看成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的觀點是一種十足的偏見,因為動物也具有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中國宋代的《太上感應篇》這本包含212條倫理格言的文集,其中就有許多同情動物的格言。從中國文化的內涵看,天人合一的觀念也為道德菌業的發展提供了哲學底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個存在論的命題,更重要的是一個價值論的命題。從價值論的視角來看,這一命題把追求和諧作為一種至高的價值目標;而且,這種價值追求,在中國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好的遺傳,為許多思想家所發揮。如馮友蘭先生就認為,“天地境界”乃人生之最高境界,處在這種境界的人可以說是獲得了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最深刻的領悟,他既不無所作為,又不沉湎事功;既不從眾合流,又不與人隔膜。他總是能將自己的生命看成是與宇宙萬物同體,超越名利誘惑,真正進入一種知天、事天、樂天以至于同天的境地。處在天地境界的人從來不會感到生命的存在是孤獨無助的,因為在他看來,生命并不是一種純粹個體的存在方式,而且與天地宇宙一體運動的過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生命與宇宙大化流行的規律實現了有機統一,這時,“天與人不是相對恃之二物,而乃一息相通之整體,其間實無判革”。而上述天人合一所追求的和諧境界正是道德菌業追求的本質目標所在。第三,中國農村家庭的道德氛圍要濃于西方家庭,這也為中國發展道德菌業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第四,在中國農村,由于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各地生產力水平不一,道德菌業的構建,通過人們內心的自覺,而非強迫來實現管理目標,將會有效降低菌業的經營管理成本,這也是減輕菇農負擔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如何發展道德菌業
道德菌業的最高境界是和諧,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應采取如下措施。
1、適度生產。適度生產的基本原則是,一是應保證人們的基本消費量;二是要求在菌業生產過程中應保持生態環境的基本平衡;三是在上述二者的基礎上根據技術的發展逐漸加大生產能力。適度生產的核心是要求我們不能因為短期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不能惡性透支未來,不能采取殺雞取卵、渴澤而漁的政策。對此,第一,要盡可能提高菌業生產效率,要以盡可能低的代價產出盡可能多的效益;第二,要盡可能提高菌業資源利用率,要在菌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可允許的界限內,達到在時空上對菌業資源的最大利用效率。
2、適度開放。從菌業系統來說,適度開放的要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菌業經濟系統與其它經濟系統相互作用的開放度,即菌業產業對其它產業既不能完全不開放,也不能完全開放,而應是適度開放。如食用菌產品的商品率,既不能百分之百,也不能完全自給,而應保持一個合意的商品率,這將有利于社會經濟系統整體的協調穩定發展。當然,菌業經濟系統的開放度應為多少為合適,尚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二是菌業生態系統與菌業經濟系統二者也應保持一個適度開放狀態,不能相互作用過度。菌業生態系統與菌業經濟系統各自的運行機制耦合而成了菌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復合機制,并作用于菌業生產與消費的整個運行過程之中,使系統結構不斷朝著更高的層次演化發展。在耦合過程中如果菌業經濟活動對菌業生態系統的作用方式及作用程度適度,則必將使菌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達到優化、功能得到最大發揮;如果菌業經濟活動對菌業生態系統的作用方式不適當、作用程度超過菌業生態系統的承受力限制,則會使菌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遭到破壞、功能得不到正常發揮,最終將導致菌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失去持續和協調。所以,菌業生態系統與菌業經濟系統應保持一個適當的開放度;至于這個合適的開放度應為多少,尚有待于菌業技術經濟的進一步研究。
3、道德菌業的具體經濟模式應是多元的。如在中國東北,可重點發展生態菇業和特色菇業,以此為基礎構建道德菌業體系。而在沿海地區可發展旅游菇業等。
4、應重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人自身的建設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人的素質是實現道德菌業的根本前提。為此,除了應加強文化等方面的素質教育外,還應重點加強農村種菇人的道德素質教育,提高其道德自覺性。
5、要充分認識到道德菌業的建設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取決于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為此,在必要時,應充分運用法律手段。從長遠來看,只有通過一個菌業的法治階段,才有可能迎來道德菌業的春天。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