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食用菌生產,遠離現實的理論是沒有生命力的,哲學的使命就是走出書齋、走出理論的框框,真正地對生產給予指導作用,但是反過來講,應用于實踐中的哲學必須是正確的哲學,否則反而會極大地損害生產的發展,各地食用菌產業一哄而上,慘淡收場就是一個教訓。
我們的有些菌界同仁也懂哲學,但他們往往是事后諸葛亮,走過一段路后只能回過頭來進行分析。 知道辨證法的菌界同仁不少,有同仁感嘆,搞食用菌就是這樣,你想得到的,偏偏得不到,你不曾刻意地去追求它,它卻偏偏來到你眼前了,有些菌人之所以業績平平,就是因為太想把它搞好了,而那些在從業中很隨意自由的菌人,卻輕而易舉地取得成功。還有菌人感嘆,在食用菌企業里面,當老板的不易,當下屬員工的也不易,這也是辯證法。
事實上,食用菌行業的有些情況都是我們回過頭來進行分析的,黑木室內袋料栽培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初獲成功,有些菌人當作了事物的本質,等到了大面積栽培效果出來以后,污染嚴重,耳得品質極差,菌界同仁才知道按客觀規律辦事。唯物的辯證觀點“一切經過實驗”才提了出來。于是乎,一些菌界同仁主動地動用了哲學,探索黑木耳的生長機理,研發了全日光地栽黑木耳模式,起到了有效的指導生產的作用,為處在困惑中的從業人員于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開發式理論。
當今我們菌界,在發展過程中也主動動用了許多哲學語句,如“思維方式是思想產生的過程,思想是思維方式的結果,不同的思維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思想結果”,從而為轉機換制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實踐證明,它是非常有效的。
但我們往往看到,在食用菌企業的哲學中精神與物質有時會發生互相背離的事情,越是那些辛勤奉獻,但生活又窮困潦倒的菌人,我們越是當成正面典型,不遺余力的宣傳,最終的結果是,菌界同仁崇高的奉獻精神與索取正當利益完全被對立起來,坑蒙拐騙之徒占了便宜,而那些老實菌人卻遭了殃,在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嚴重的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最好極力宣傳那些在這個行業索取更多正當利益的菌人,這樣比較符合按勞取酬的分配原則。這樣說不等于蔑視奉獻精神。食用菌企業內的哲學不是強調唯心的精神決定物質,而是必須不折不扣地強調物質決定精神的原則。
正確處理奉獻與索取的關系是食用菌企業哲學的核心內容,坦誠的講,我們絕大數菌人從事這個產業就是為了索取,這個行業所樹立的奉獻榜樣我們可以學習它的精神。 奉獻精神應是一個菌人出于自愿并在敬業態度基礎上的付出較多的行為,對于自愿奉獻的員工,食用菌企業必須給予其額外的勞動以回報,這符合按勞取酬的原則,也是因為這種奉獻精神特別特別的少,且特別特別的需要激勵和提倡。一個優秀的精神向上的食用菌企業和一個垂死的食用菌企業往往區別就在于此,食用菌企業內部的員工甘愿為企業付出比自己酬勞更多的勞動。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