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不知大家是否察覺,現在食用菌行業農村種菇者多為60---80年代的人,很少有“90后”的種菇青年。這應作為一個問題來探討。這對食用菌產業的持續發展很有必要,日本食用菌產業的衰落也許就是我們的明天。
上世紀80年代農村政策放活以后的農民。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以后,生產效率提高,地不夠種了,勞動力有富余,同時農民又有了自主支配勞動的權利,于是一部分農民就出來從事種菇行業。曾經的副業甚至變成了主業,當然,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亦菇亦農,離土不離鄉。時至今日,這一代農民早已人過中年,一部分具有技術專長或管理能力的人成為食用菌企業經營者,還有一部分人脫離農村本土。走上了大中城市的城郊種菇。他們應該算作第一代農村種菇著。第二代農村種菇著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成長起來的農民,隨著90年代我國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市場銷路打開、種菇比較經濟效益大幅提高而從事種菇。這部分人是目前種菇群中數量最多的,是我們食用菌行業的主體。有別于上代種菇著的顯著特點,他們一般都有10年左右的種菇經歷。他們相當多的有技能、有管理能力的人成為食用菌企業生產骨干。近幾年,種菇隊伍中出現了一個新群體,就是上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農村青年,當然模糊一點也包含80年代末出生的,可統稱為“90后”,他們算是第三代農村種菇著。在數量上他們還遠不占主體,但由于其特殊性和今后的成長性,值得高度關注、深入研究。
“90后” 農村種菇著有別于前兩代農村種菇著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他們從來沒有種過地,對土地沒有父輩那樣的感情,對農村沒有父輩那樣的依戀。這是其最鮮明、最突出的特點。他們種菇,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生存需求,而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把種菇作為尋求事業成功的機遇和途徑。第二,這批人都念過書,具有初中文化,其中相當一部分還具有高中文化。因為有文化,再加上他們是在電視機、手機的伴隨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第三,他們中的很多人是獨生子女。他們較之父輩,生活是優越的,沒有挨過餓,沒有受過凍,溫飽問題在他們頭腦里沒有概念。因此,他們種菇,忍耐力和吃苦精神遠不及父輩。這一點已經體現出來。第四,他們心理平衡度較差,難以接受種菇中遇到的很多困難,
考慮到“90后”農村種菇著的現實特點,我們很難把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任交給他們,這是個相當難以解決的問題,或許食用菌工業化、產業化的發展能破解這個難題。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