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筆者從拜城縣食用菌研究中心了解到,科研人員經過3個月的實驗,已成功利用野生柳樹菇菌種培養出溫室條件下的柳樹蘑菇。
拜城縣食用菌研究中心主任類延奎介紹說:“此次實驗使用原料2噸,生產成本約3元/公斤,共產出蘑菇2.1噸,按照批發價最低16元/公斤計算,每噸原料可實現凈利潤1.3萬元以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按每茬蘑菇培養到收獲用時3個月計算,如果控制好溫室生長條件,每年可種四茬,這樣一年四季都可以讓消費者吃到新鮮的柳樹菇了。”
拜城縣的野生柳樹菇生長期一般在8月中旬至10月初,前后持續一個多月。柳樹菇屬木生菌類,蛋白質含量高達19.55%,其中所含氨基酸種類達18種(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并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鈣、鎂、鐵、鋅等礦質元素。柳樹菇屬藥食兩用菌,中醫認為柳樹蘑菇甘溫、無毒,有健脾止瀉、抗衰老、降低膽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為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拜城縣政府于2008年成立了食用菌研究中心,聘請了中國微生物學會會員、山東大學特聘高級工程師,也是蒙山蟲草發現和種植第一人的類延奎擔任研究中心主任,且每年都會投入一定科研經費,用于縣域野生食用菌資源的調查和馴化研究工作。
目前為止,研究中心已結出了幾個碩果,類延奎告訴筆者:“研究中心已經成功利用野生菌資源馴化繁育出平菇、側耳蘑菇、美味牛肝菌等菌類。現在我們正在積極申報野生棕色蘑菇馴化科研項目,爭取多馴化出幾個品種,并盡快進行技術推廣,力爭在拜城縣特色農業體系中占上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