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敖漢旗緊緊抓住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契機,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格外注重新質生產力,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智慧種植,扶持培育。通過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羊肚菌經濟。
素有“菌中之王”美譽的羊肚菌,對生長環境極為苛刻,需中性微堿土壤、5℃—25℃恒溫、60%濕度及弱光環境。敖漢旗興隆洼鎮大甸子村羊肚菌產業園通過標準化大棚精準控溫控濕,在北方寒區突破低溫種植技術瓶頸,實現畝產鮮菌超1000斤的穩產成績。基地采用“冬種春收”模式,巧妙利用農閑時段,讓“冬閑田”變身“增收棚”,2025年項目全部完工后,大甸子羊肚菌產業園將達到26棟暖棚,年產新鮮羊肚菌13噸,園區年銷售額達300萬元,實現利潤100萬元,提供20個長期就業崗位,80多個零工崗位,讓許多村民都因羊肚菌產業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加了家庭收入,有力地推動了敖漢旗羊肚菌產業發展。
興隆洼鎮羊肚菌產業園2023年完成一期投產,建設羊肚菌暖棚9棟,2025年興隆洼鎮大甸子村安置區暖棚(二期)建設項目已開工,新建8棟暖棚、600平方米烘干車間、水電路基礎設施等,項目總投資225萬元,新建暖棚總建筑面積7680平方米。三期計劃6月下旬開工,新建的9棟暖棚,總建筑面積達8640平方米、維修521米鐵藝柵欄、砌筑70米磚砌圍墻。2025年三期項目全部完成后,產業園共有暖棚26棟,相關附屬設施全部配套齊全,同時數字烘干車間和精包裝車間進一步提升產業鏈條和農產品附加值。興隆洼鎮堅持“生態立鎮、產業強村”發展理念,以羊肚菌為核心延伸產業鏈,上游聯合農科院優化菌種,中游建設冷鏈物流中心、數字烘干車間,下游將開發菌湯包、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打造“產學研銷”一體化體系。同步推進“菌旅融合”,規劃菌菇采摘體驗區,讓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相互賦能。2024年,該產業為全村集體增收6萬元,帶動戶均年增收2.8萬元,2025年項目全部完工后,園區年銷售額達300萬元,實現利潤100萬元,提供20個長期就業崗位,80多個零工崗位,
在羊肚菌種植產業的帶動下,村民們收獲了真金白銀的實惠:土地高效流轉帶來了勞動耕作外的可觀收益;菌菇種植創造的就業機會有效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羊肚菌的銷售分紅讓產業紅利如春雨潤物般惠及家家戶戶,真正實現了“一朵菌”富一方人。
羊肚菌產業園負責人楊小東向記者介紹,2024年寒潮來襲后,農技專家、鎮黨委、產業園組成“防寒突擊隊”,在風雪中上演“羊肚菌保衛戰”:用鋼筋加固大棚,用磚石壓實棉板,在棚內搭建雙層保溫膜形成雙層防護,用火盆給羊肚菌大棚升溫,噴灑營養液增強羊肚菌抗凍能力。經過一番細致的防護工作后,所有大棚內的羊肚菌成功挺過“危險期”。
針對羊肚菌對生長環境要求十分苛刻的特點,羊肚菌產業園配備了智能溫室控制系統,使羊肚菌的種植更加智能化、簡單化。
羊肚菌旁邊擺滿了營養袋,可持續為羊肚菌供應氮源等營養元素,室內溫潤涼爽,為羊肚菌生長提供了最佳溫濕環境。“大棚內部署了傳感器、采集器等設備,搭建起‘物聯網’監控網絡,實現了對溫度、濕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的實時監測。智能溫室控制系統還可與手機連接,遠程也能對大棚內的所有數據一目了然。另外,大棚內還安裝了空調設備,可快速升高棚內溫度。”
當前產業痛點是產品包裝種類少,銷售渠道模式單一。2025年產業園精包裝車間建設完成后,羊肚菌產業園將進行“食品+文旅”結合模式,舉辦食用菌美食大賽,加大羊肚菌、赤松茸等知名度,同時加大文創產品開發,在菌湯包包裝上下功夫,結合興隆洼鎮文化特色,開發“華夏第一村+菌湯包”“祖神+菌湯包”“興隆洼遺址+菌湯包”的文創產品。形成以產帶旅、以旅促產的良性循環,推動單一產業向多元經濟轉型。